在东亚家庭长大的我一直在追问一件事:我的父母真的爱我吗?
爱与不爱这件事情的确很难分清,父母的爱及其表现方式不应混为一谈,表现方式又分为所说和所为。
所有真相必须通过审慎思考和细致观察得出结论,而不应该经由他人之口、更不该人云亦云,尤其是私人领域的事务。
都说中国文化向来提倡行动,因此中国人讷于言,但是我的父母表达爱和鼓励的时刻不多,在表达索取时却一次不少。
大多数时候通过对于言行的观察,我感觉父母对我的爱,更像是一种投资,自己被视为一种资源或资产,价值在于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成长发展,并在未来给 ta 们带去某种特定性质的回报。[1]
他们那样努力地为子女的教育投资,说到底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这种投资型教育的父母也许在ta们对子女的诸多投资行为中夹杂了一丝爱意,而一旦投资的事物没有带来相当的回报,他们的爱意就泯灭了,化为一种愤懑、懊悔、不满。
逐渐长大的我对于父母的所行和所言产生了怀疑。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揭开生活伪善的表皮,让我看清在温馨和谐之下内里肮脏的人性和丑陋的欲望。我预备在年后与男友去外地出游,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将出去旅游作为一种同居行为,而同居在他们看来是正式确立关系之后,才可以进行的行为,是只有在子女长大之后分家了才能进行的行为。
因此他们将我和男友准备出去旅游泛化为一种对于家庭来说的分离行为。
而认知的分歧并不意味着双方不能互相沟通理解,但是理解的前提是双方愿意聆听对方。
然而我的父亲一度将此事归因于我性格太单纯,读书太多,思想太前卫,甚至后悔将我培养至大学,不如将我放在农村养育,尚能在出嫁时收获一份不错的彩礼钱。
无疑,我的父亲将我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来培养。父亲说我太单纯了,其实更多时候是他太复杂、太世故了,将儿女这一纯粹爱和亲情的载体当作一种未来生活的投资品。
一直以来我一直相信他们是尊重并愿意理解我的,我相信他们一直在无私地爱我,因而我愿意相信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并一直不断争取和他们沟通。
然而在我成年后的几年我才逐渐明白这个前提是错误的,父母不愿意理解我,而只在乎控制。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出于传宗接代的需求,出于一种同辈压力,他们生了孩子,因而他们不得不为此而努力。
他们仅仅是顺应社会规范,想做个好好父母、好好先生,组成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父母们就是卑劣的、好面子的再普通不过的人,我已认清。
这种投资式教育中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少之又少,生下孩子的时候也并没有想好该如何对待ta们,并没有想到要让ta们好好体验在这个世界中的生活,父母们生下孩子只不过是遵从了社会时钟的规训,只不过为了满足ta们的私欲,无论是为了让子女实现自己的夙愿还是意欲培养出天之骄子为自己添彩、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有些父母也被这种付出的义务困住了,即便ta们本来天性就更自私一些,并不爱自己的子女,却也被要求着必须付出,于是这种无爱的父母和渴求爱的孩子们就组成了人世间诸多痛苦的家庭。
每当我扪心自问,父母是否爱我的时候,我都会一一细数从小到大那些父母爱我的表现,比如母亲在我中考和高考的时候做了一段时间伴读、每次我去学校之前都会毫不吝啬地给我买许多好吃的、努力工作为了给我攒学费等等,却觉得这些爱的表现屈指可数。
细想来,我却分不清他们所谓多年为儿女的辛劳付出会不会只是一种自我感动式的说辞?会不会只是一种对于儿女的教育投资?
毕竟从小到大,大多数时候,只有再被我劝说“这件事情有利于学习”的时候,他们才会满足我的心愿。
有的父母声称自己在以ta们自己的方式爱孩子,对于孩子的行为的每次干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如果所作所为并不能让对方过得更好,那又算什么爱呢?倒不如说那些父母更爱自己。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博爱地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是自私的。因为孩子是自己的骨肉所以爱之,因而爱子女莫若说是爱自己。
真正的爱应该是在乎ta所在乎的,爱ta所爱。
爱是一种态度,不分家庭条件的优劣。
真正的爱是一种亏欠感。一个灵魂被召唤来挤入一个儿童的躯体内,被迫面临磕磕绊绊的现实,接受深不可测的命运。
正因如此,父母们将会因无法让孩子体验至善至美的生活,而频频感到亏欠。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为自己而辛勤劳动,从而发自内心感到亏欠。内发的亏欠感是爱,而外部强加的亏欠感则是一种义务。
父母之爱其实无需分辨,爱可以被清晰感知,是种种歉疚感、亏欠感。爱是不断被滋养而非不断被要求。很多时候子女爱父母,对父母的付出时时感到愧疚,而父母并不如是,将子女的回报当作理所应得。
在父母与子女共同作为一个核心家庭时,父母的付出其实是应该的,如果孩子感到愧疚或亏欠,反而是亲缘关系的生疏所致。因为在相亲相爱的人之间没有什么亏不亏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相互关心罢了。
历来社会上各种关乎亲缘的道德要求,恰恰说明了大多数父母无法或者未曾想过与孩子产生爱的联结。在爱的基础上,关心自然而然会生发。
不断地质疑父母是否爱我这已足以说明ta们的爱并没有那么纯粹。父亲只是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那样竭斯底里地进行争夺和保护。
也许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是爱过我的,在我少不更事、满心满意只有父母,甘心做ta们的所有物存在时,是ta们最疼爱我的时候。
爱不能够被历数。我们应该接受,父母生下子女并不是为了疼爱他们的,不然也不会有“养儿防老”的说法。
那些长大后患有抑郁症的人一定是没有被人好好爱过,在家庭中、在父母身上也没有汲取到生活下去的能量,被工具式的利用吸走了灵魂。
此时再看日常生活,种种阖家欢乐还是父慈子孝都不过是出于一种父母对于儿女的义务,而一切虚情假意,都让这些行为看起来可笑而滑稽。而不管是什么感情,一旦产生怀疑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也许体会不到父母之爱,是由于我天性淡漠。有时候我感觉我的父母与我并不是站在同一侧的,他们并不总是为我着想。而我的父母有时候也产生分裂。我可怜我的父母,但是我并不原谅他们。
孩子就像一只被拴在家里牧场的动物,绳子多长取决于父母,孩子们只能在绳索允许的条件下探索世界,而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意识到这个牧场的存在,并挣脱绳子的过程。
只是父母的意图尚且不明,有的父母一心为你好,而有的父母却一心想靠你赚钱。身为父母如果背后藏有令人作呕的动机,也会养育出一个个畸形的怪胎、病态的孩子。当然,除了父母的要素之外,未来命运则看孩子究竟作为什么动物而存在。
孩子对父母期望同样也很高,期盼他们倾注所有心血却不应该要求有所回报,因为是他们让孩子降临世间,孩子身上的烙印也都是不顾他自己的意愿被强加的。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浇筑的,不管ta同不同意、需不需要。
父母既然愿意养孩子,就需要接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做出的任何事情,否则不足以称之为无私的父母之爱。而很多父母也达不到这样高的要求。
成年之后,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再也不可能甘心于做一个傀儡。
在后喻时代、在后现代中,子女主体性的崛起是必然的时代趋势。随着网络媒介的信息的普及,子女开始早早成熟,必将更早的获得自主权,启蒙了自由的灵魂不能容忍在这个狭小的躯壳中,带着镣铐和枷锁生存。
家庭关系的转型和过渡也必然伴随着许多家庭的阵痛,造成了父母的停滞和孩子的过早成熟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越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变差了。
如今明明白白的是,各种亲缘关系的转变不过就是权力关系的颠倒罢了。在孩子幼儿、童年、青年时期,父母掌控孩子;在父母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时期,儿女控制父母。
不管是潜水艇父母[2]、直升机父母[3]还是扫兴父母[4],历经挫败和沮丧,我已不再将父母之爱神圣化。社会道德观念不过是一种将父母和子女捆绑的道具。
而我们作为子女,作为畸形的父母的产物重新发现自己、相信自己,只要接受自己的全部就好了。
参考文献
[1]有些父母给孩子的不是爱,而是“投资”。「被投资」对孩子有什么样的伤害?(qq.com)https://mp.weixin.qq.com/s/zXbM0zUXtHr08tTD5lf46w
[2]别人家的「潜水艇父母」(qq.com)https://mp.weixin.qq.com/s/MazPTze36FY7oULmDpaTXA
[3]当你遭遇「直升机父母」(qq.com)https://mp.weixin.qq.com/s/XQDJvonHUEFQIQqeZfotKg
[4]我的扫兴父母(qq.com)https://mp.weixin.qq.com/s/po26tiyR32vzWhCA9H6X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