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引自《深度学习的艺术》第二章,解码比我们日常说的理解更高级。理解只涉及字面意义的解读,解码更是一个主动和主观的过程,是对内容深入的演化。你心中的提出的问题,决定了你解码的视角。
Q&A: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
如何找答案:
- 首先提倡用两个维度看问题,收益和衰退。(根据常理推断,和金钱一样,钱也是一种权力,有一定得行权时间。同理知识也是如此,知识的效应会随着知识普及而降低。)
- 举长半衰期的例子,选了饭堂排队和乔布斯大学时代的例子,两个例子一个远,一个近,一个接地气,一个有理想主义。前者效益低,后者效益高。
- 把自己的知识和相似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不要只看答案,要注重过程,不要只对照相同的,要辨析不同点,不要只归纳,还要做延伸)
Q&A:哪些行为是浪费时间?
如何找答案:
- 最浪费时间的当然是「社交」。这里指的是一种浅层次的社交,更多是一种无主题交流,你的活动行为都是被动接受的,随机产生的,而且耗费了大量时间,这些无主题零散而又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对你起到一个长期积累的效应。我们怎么找出这个答案呢,应该是从无主题活动,推导出社交行为和阅读行为。
- 一顿饭局,刷微博,摇微信,上陌陌,上知乎这五个答案是根据什么逻辑推导出来的呢?是从无主题活动的另一个特性推导出来的,就是门槛低,门槛低和无主题互为因果。
Q&A: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如何找答案:
- 我的推断是先找出主流的舆论倾向,然后再想想才能还原问者当时的感受。引申出丈量标准,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
再回到主题,先说书,书的成型,再到读书方法。关于建议的形成,首先找最尊敬的书(自我构建知识框架)然后十遍的读透(针对问者本人,没有体验过彻底读透书本,给出的建议。)
Q&A:什么叫「人的格局」?是否有必要培养大的格局或怎么培养?
如何找答案:
- 首先推出的是两个维度,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宽度(根据时间和空间来划分的)形成更大的格局,需要比较,参照物如何找,从时间和空间去找探索的方向。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发掘答案,比如自己很喜欢的电影,采铜老师从《一代宗师》中找到答案。“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我找不出这三者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