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樊登读《王阳明哲学》不禁泪流满面,知而不行便是未知。我离真知,甚远矣!
“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就是所谓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去当头棒喝,让我不寒而栗。
功夫到了纯熟之境,良知涌现作主,时时知是知非,私意剥尽,了无执着,所以又时时无事无非。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边讲,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真诚恻怛以事兄,便是悌;致此良知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
致(贯通)的次第
第一是醒觉
第二是良知本身的力量
致的第一步是警觉,就是我们首先得学会对自己的习气有所警觉。也就是孔子的求放心,要把那颗心找回来,就是警觉的过程。
我们讲过的《次第花开》、《透过佛法看世界》里边都说过,给我们带来最大困难的就是惯性,我们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惯性不断地作战,这个惯性就是不醒觉的状态。
第二步 依靠良知本身的力量,你体内的良知一旦被调动起来以后,良知本身的力量涌现,这时候外在的涵养,还有包括一些居静、格物、穷理的这些功夫,都只是助缘而已。
孩子学习,大人做事也是一样,当内心中正笃定,找到内心良知的力量后,他就会去很好地做人做事了。
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善知恶是‘知’,好善恶恶是‘行’。”
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善知恶是‘知’,好善恶恶是‘行’。”
王阳明心学有厚薄,也有同体,佛家只有同体,没有厚薄。
学王阳明心学的两个危险
第一个危险的地方就在于,如果这个人把自己的习气当做是良知,那就糟了。你觉得自己过得非常洒脱,但实际上你伤害了很多其他的人,你的那个感觉并不是遵从良知而来,而是一种欲望。良知被情识所替代,就会使这个人活得特别的自私、庸俗、放荡。
然后第二种危险呢?就是如果这个人太过高妙,他觉得这一切事物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我的心看待这个东西的方法,所以他有可能会走出世一路,然后逐渐走入玄学,变成虚玄而荡。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其人 大丈夫 狂者 敬畏又洒落
最后以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个个心中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只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