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八则。
1、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
“道”即应行之道。了解人生的价值何在,就可以依此而行,死而无憾,这也是“守死善道”之意。
“夕死可矣”,表明孔子知生也知死,而这种贯穿生死的道,无异于他一再强调的仁。
傅佩荣:了解道理,生命就会发生变化
了解人生理想之后,生命就开始起变化。我们常说不知为何而战,为何而生,为何而死,“道”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早上了解了人生理想,就算晚上要死,也知道自己为何而死。孔子的道就是仁——人生的过程与目的。如果真的理解人性向善,死时只要自问是否做到了这些要求,做到了就可以问心无愧,死而无憾。
以孔子的话来说,人不必怕死,但要先了解人生正途——向善、择善、至善。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抱怨和逃避任何挫折与困难。有时不免感觉人生很无奈,人到了生命尽头就会发现“是非成败转头空”。既然如此,这一生为什么还要奋斗呢?因为奋斗的目的在内不在外,奋斗是为了对得起自己,是要实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孔子的说法显示了一种宗教情怀。在宗教家看来,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做了多少好事,而是有无正确的觉悟。只要内心转向光明,生命即可当下得到安顿。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死生是大事,但和“闻道”比起来,就次一层级了。作为君子,终极的追求不是外在的荣华和利禄,而是对大道的体悟和了解。一旦明白掌握了人生大道,其他都不再重要。正是因为闻道,颜回可以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所以孔子在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再次强调求道的重要。想起阳明先生困居龙场时,为求悟道,造一具石棺相对,以期超越生死得以找寻到至理。看来要悟道,必须参透生死、不为死亡所恐吓。有的人忙忙碌碌,终其一生也无法明白这种境界、更无法求得大道,纵然功成名就,是否也还缺少些什么?
4、弘丹学习心得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非常高的境界。“道”因此,闻道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道有时候是不可以言说的。能够“闻道”,说明此人的境界也已经很高。
有时,悟道了之后的人,跟你讲“道”,可是因为你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你也会听不懂他们话里蕴含的深刻道理。所以,有一些简单而富有哲理的话,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心灵鸡汤,也许只是因为你的境界不够,暂时不能领悟罢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很早就学过,可是一直也没有真正明白,我想,现在我还是不能够完全明白。
孔子说出这句话,说明他对于“道”的看重,如果能够“闻道”,死而无憾。这句话也说明,什么时候“闻道”都不晚。对于学习也是如此,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开始行动了总比不行动要好。
傅佩荣注解,孔子的道就是仁。如果真的理解人性向善,死时只要自问是否做到了这些要求,做到了就可以问心无愧,死而无憾。孔子的道“仁”,虽然非常简洁,但内涵丰富,如果能够真正理解了“仁”,我想那人的水平也是非常高深了。
虽然我们说“仁”这个词,非常简单,但是,真正理解了“仁”,一生去践行“仁”,还是非常难的。
“道”和“仁”这样的词,看似简单的词里面蕴含了很多很多层面的的内涵,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花时间去研究,我想是很难领略这些文化的精髓的吧。
但有时,悟道只是在一瞬间,有时候,苦苦冥思多年不得解,却在某一天突然悟道了。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如此诞生的。王阳明多年来读了各种圣贤书,都不得解,有一天突然悟道,他的人生也开始了非常大的变化。
所以,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也许悟道了之后,即使死都没有可畏惧的了。也说明,悟道是非常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