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有一种莫名地冲动要写读书笔记,其实我一直有记书摘的习惯。但是,是否写读书笔记,要看读的书内容了。
近两年读了很多工具类和专业类的书籍,记了很多书摘;闲书也看了不少,有时候评论两句,但是最近这本《杜月笙全传》让我实在是“不吐不快”啊。
闲话不多说,上图。
这本书我看了60%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本来这种书我都是当做闲书上厕所或者坐车时看,但是我的厕所也容不下它了。看不下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故事结构不是很清晰;
2、书中瑕疵不止一处;
3、叙述名人带有个人观点且左右摇摆。
看哪个版本呢?《杜月笙传》章君榖著,陆京士校订。
传记类、历史类书籍是如何炼成的
开始啰嗦:我当然不会再看了,而且会把这本书从我的电子书中删除。为了这本别扭的书,我还去百度了杜月笙的相关传记,发现好多人写……网上搜索“杜月笙全传”就有7个不同的作者写,而我最近读的那本也在这其中。
这些都放一边吧!
对于名人传记、历史类书籍,一般市面上只有一本是值得花时间阅读的,剩下的会与这本经典有很大的差距。这与作者的个人文学修养和他所掌握的基础资料都息息相关。
其实写一本名人传记很简单,就跟把大象放进冰箱一样,3步搞定!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
额,不对…正文是这样子的。
拿《杜月笙传》举例,写这样一本近代存在争议的名人的传记,首先要保持一个公正的叙述态度,为的是尽可能地将杜月笙生平还原给当代读者大众。
在此基础上,作者掌握越多的事实资料,越容易接近当时的历史真相,越容易给读者大众还原一个真实的杜月笙。当然,作者的叙述都是建立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作者的文笔技巧就可以大展拳脚了。前面作者拿到的真实资料包罗万象,有历史正文、当年新闻报道、亲友口述与书信等等,作者通过高超的文笔技巧,将这些零散的真实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串联起来,再加以润色,就基本形成了一本完整的书籍初稿了。
读者选图书版本的方法
这是写书的大体思路,我们读者选择读书也很重要啊。你问我为什么?
就像...小时候有个笑话:拿到一本葵花宝典,第一页写着“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好不容易痛下决心自宫了,翻开第二页写着“不用自宫,也可练成”......心中一万只草泥马飞过......
那么我们读者改怎么选择呢,简单方法:
百度看两眼就行,这种名人传记和历史类一般只有一部经典,比较好找。
但是,我这次依然掉坑里了,为什么呢?
第一、我这本书的来源有问题。
我是去网上找近代的史书时,相关推荐出现了这本书,我又刚好没读过杜月笙的传记,看了两眼封面就下载了。我盲从了电子书资源网站的推荐,也盲目地认为这本书就是那本经典传记。
第二、我没有其他了解杜月笙的渠道。
要是有杠精非要跟我说《上海滩》之类的影视作品,那我自动忽略杠精们。之前道听途说地只言片语也很不可信,正史里面有造假的成分,但是野史里面更多啊。
第三、我真的当成一本闲书来读了。
这本书我读的最多的地方是厕所和车上,所以一开始我就没有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有我钦佩的地方我就去学习一下,认真翻阅一下。结果还真有,也因此有了今天这本读书笔记。
总结一下我掉坑里的原因——懒。
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懒了3次,懒得去查阅传记信息,懒得去考证手中书籍情况,懒得去仔细琢磨。
还好,我有个毛病,就是会下意识地琢磨一些细节,就琢磨出来了今天这篇读书笔记。
描述一下我掉的坑...
下面展开说一下任中泉编写的《杜月笙全传》中,我提出的3点问题;
1、看目录就能看出来(还是我懒了,没多看几眼)。目录的结构看,作者是按照杜月笙生平时代来划分的,主要以时间推移再加上时代背景叙述。
但是具体章节内容,我读了之后发现有交叉重叠,上一章写杜月笙进军工商业已经写到了杜月笙在与虞洽卿的竞争中获胜,但是下一章节写中日战争阶段时又倒了回去,这样的结构会让人迷惑。
2、“日本人跑出橄榄枝”章节有一句话——不过杜月笙立场坚定,日本人的诡计一直没有得逞。我看到这句真的想爆粗口,作者前面章节还写杜月笙是生意人,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主要看蒋介石的态度。而蒋介石因为民心所向,也只好坚持抗日立场,杜月笙这才没答应日本人。
还能这么玩?自己打自己脸吗?
3、字里行间都在透露作者的个人观点,但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又摇摆不定。一会儿作者说杜月笙虽然只有一个慈善的继母,很可能就是因为被拐卖一去不回,但是他自己也在干贩卖人口的黑暗勾当,可见他首先看中的是利益;一会儿作者又说杜月笙为抗日出力,展现出来了爱国精神。
这种书,照实叙述就好,也没让您评价吧,再说你的评价也有点问题吧。这样一个有些争议的名人,您一会儿一个评价,还不如不评价。
未完待续
这版的杜月笙传记不止上述问题,反正我是不看了,我要找章君榖的版本去看。你问我为什么?
不看的原因啰嗦了半天,看的原因嘛,我就告诉你:第一、杜月笙的传记很多人写,但是叫《杜月笙传》的只有这一部。第二、陆京士是杜月笙的得意门生。
我找书去啦,看完再跟大家分享正一些的杜月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