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问题:就是给定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存在的障碍,需要克服。包容三个要素:给定、目标、障碍。
创造力: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力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创造力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创造力是问题解决的重要领域。
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与策略
有关"问题解决"曾有许多心理学习提出过观点,如:顿悟说、五步骤、四阶段等,目前比较主流的是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问题解决周期模型",包含:1)问题的确定(确定问题情境)、2)问题的定义和表征(确定具体问题)、3)策略的形成(解决问题方法)、4)信息的组织(按解决方法组织有效信息)、5)资源分配(需要明确何时使用何种资源,高效的人通常比低效花更多时间在总体计划上,低效的人花时间在局部安排)、6)监控(实时检查自己没有偏离方向,一直在向目标接近)、7)评估(问题解决后,评估过程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及策略)
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1)算法(罗列问题解决的所有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2)启发法(a大目标拆解成小子目标,通过完成子目标解决问题;b逆向搜索。从目标往前倒推;c爬山法。里程碑式)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动机状态(动机与问题解决呈倒U形,前面是动机越高越能解决问题,但到了一定程度,动机再高反而使问题解决程度越低,就像是考试、竞赛,影响了智力活动与动作技能组织,所以问题解决者既要积极认真又要沉着从容);2)问题表征(对于问题的明确界定,对于复杂问题必须提取已知问题的隐含信息);3)定势(既能快速解决问题,也能造成由旧方法导致的失败);4)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在某种物体的倾向性);5)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依赖相关知识经验过往的积累,老手比新手体现在a能看到表面信息背后的隐含结构;b能够更深层次解决问题;c解决问题更高效;d对本领域信息记忆比新手更强;e在行动之前会花更多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6)个体的人格、人际关系、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等都能影响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问题归类的习惯;5)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习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步骤。
三、创造力的实质
关于创造力的理解与构想历史上有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基本也可以概括为两类"灵感无意识说"与"理性意识说"
无意识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理性的受意识控制的次级心理过程也有不受理论局限的初级心理过程,创造力的源泉来自于无意识的初级心理过程,当无意识的驱动能量没有被压制而得到升华,并且能够与次级心理过和相互协调时,创造力就产生了。与之相类似的也有克里斯提出的"认知初级加工"学说。
创造力投资理论——目前被西方学术界认为代表了"创造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美国著名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创造性的实质是"个人心力资源的投资",借用了投资的术语原因是:创造力和投资有很大的相似性,都需要胆大、敢于冒险、敢于采取与众不同的行为、对环境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选择力等,效果都是收益远大于投资。具体来说基本资源有以下几种:智力(信息的输入、转译、加工、输出过程);知识(经验体系、知识结构)、思维风格(智力活动过程倾向性,创造性个体常常具有立法式智力方式)、人格特征(对模糊的容忍度、毅力等)、动机、环境(环境是激发还是阻滞、所提供的信息量充分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