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是在北京度过的第二个春节。
响应单位号召,在北京过节,虽然已近两年没有回油田。可能是因为心中的这份向往,觉得京城年味比在油田更浓——这一点可能区别于自小长在京城的这些伙伴们。记得大年二十九去单位加班时,电梯里两个北京小伙的对话,年味越来越淡,能多来单位待一天就绝不选择在家里。
也是,能够选择的状态也挺好的。虽然没能回去,我建议快九十岁的奶奶开始写文章,无论写什么都好,推荐回忆录的方式,写一些家族史。大年二十七见胡建华老师的时候,他提及家族里的经历,佷唏嘘地说,等到自己意识到口述历史重要性的时候,家里的老人都已经一个个离去了。正是莫嗟叹,珍惜眼前人。
算下来节前一共上了四天班,主题围绕着速报和月度材料展开,最深的体会还是目的性,“你想要表达什么”。版式的组织是载体,更重要的是传递的信息,需要经过精心的筛选和加工。这期速报很灵活地做了一个产品专题,从反馈来说还不错。如果想继续提升满意度,还有很多需要做,不如就从新年改版方案做起来吧。
提交速报之后立马扎进月度材料的收尾。之前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需要在更新数据的基础上再做一版完善。说起来完善,想到企业信息的维度,这个重在平时的功夫,并不会花太久,但如果没有意识,到时又是大工程量。短期研究工作,其实对计划性要求更强,有自己的节奏感。想起来友人的一句话,“时间越短的演讲,其实要求越高”,大抵如此。
昨天同届单位小伙伴聚会的时候,问起来月度讨论会的安排,才惊讶发现已经讨论过了,就在大年二十八的下午,一方面没人通知,另一方面自己有些想当然认为节后才进行,沟通方面其实也很需要上心啊,还是得提醒自己有这根弦。
当自己大年二十九出现在单位时,那种安静和祥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九人位的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可以从容整理材料,写年度计划。一直很向往心流状态,此时发现,特别安心地和自己在一起,全然投入一件事,就是一种幸福的状态了。中午单位还特意准备了盐水虾,菜品精致,也是对一年工作的犒赏了。工作之余,把门上的旧福清理好,将带来的福字贴上,板板正正,心中亮堂喜悦,对新年也充满了期盼。
大年三十,是安心在家的一天,感谢平时的功夫,略收拾下屋子,就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了。把由于工位焕新带来的两摞书归置起来,擦窗擦门擦橱柜,擦出心里敞亮好风景。今年的饺子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杨老师的方子,用紫甘蓝打汁做皮,其中,几滴柠檬汁就能调出来很好看的梅子色,几粒小苏打能赋予宝石蓝色,挺神奇吧。我们把这三种面擀成半大的圆,再压在一起继续擀薄,之后卷成长卷,再切箕子。
央视春晚给我的触动还是挺深的,AR/VR的运用,让人基本看不出三个属牛歌手中,刘德华实际是人在香港进行的录制。无论是嫦娥探月工程还是北斗工程,背后都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地探索努力,虽然曾经落后,但矢志不渝,戮力前行。
河南春晚是今年的亮点,无论唐宫夜宴,新春国乐畅想曲,还是天地之中,古典与现代交织,科技与音乐辉映,显示了中原文化的博大,源远流长,为家乡点赞。
初一,天坛崇礼
按照家里习惯,年三十和初一,是最重要的两天(过了初一,后面就相当于过完年了,再过一个破五,就是元宵和二月二)。母亲很早就订了初一来天坛,我们上午练完乒乓球,中午赶去天外天吃烤鸭正餐,等出发时已经是3点后了,有点小晚。但每时每景皆有不同,在众人都在往外走的过程中,我们沿着东线往南走,也收获了不同的心境。即使没有君权神授的的用意,在“天人合一”的视角,对自然怀有一份敬畏之情,是好事。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来自于站在中轴线上向北望,营造出深蓝天空剪影的感觉。
初二,走进冬奥
感谢成兄的热心,带着母亲一起,我们走近冬奥,继而走进冬奥。从建设时间上来讲,能够感受到中国对双奥城的向往和对冬奥会的看重。倒计时一年的纪念节目,我是特意看过的,可能与居住在这里有关,更重要的,是冰雪运动背后的含义,体育强国的距离,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法国协助奥组委在原来厂房筒状建筑外打圆孔(为窗户留位置)的举动,背后是机械工艺,昂贵造价的背后,是国内还没有得到此项突破的注解。印象比较深的,是这里的员工都有体育爱好,可能这种精神也已融入血液了。
初三,奥森烂漫
本来预报说可能会转为雨夹雪,直到中午才下决心参加人大户外俱乐部组织的新春犀牛跑,3点抵达奥森北园西门。一张张洋溢着活力的笑脸,熟悉的脸庞,提醒着我来对了。本来是快走或慢跑的活动,在一众健将带领下,演变成了跟随头部快速跑,虽然也有阵没有跑了,但第一公里跑起来就很轻盈,不知不觉就跟着头部走了,最后的1.67公里也是冲下来的。最终完成 8.1公里,最快配速6分钟,平均7分钟,也算是开年的好记录了。结束后还有几位小伙伴一起聚会,临时的决定,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灵魂,再次感慨世界之小。
初四,国大看戏,同乡聚会
单位争取的福利,《费加罗的婚礼》歌剧电影进入了自己的日程,带着母亲同去,只是在铺垫介绍上有些不足,直到开场她才明白自己观看的内容是什么。虽然自己对咏叹调等歌剧内容都有所了解,深入其中时,依然有种时间偏长的感觉,而母亲到后来(总共3小时)也有些着急了,正好到剧目高潮,稳了稳。后来在说到时间安排时,我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使能够接收新鲜事物,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能否有更好的同理心去对待,是我新年里的一个功课。
晚上赶去同乡聚会,心中有一种震撼,那就是于浩然正气的追寻,仍然有人在坚守着,哪怕经历非常艰难的抉择。
初五,暖心祝福
单位同届小伙伴聚会,早上包了最拿手的麻花辫饺子,煮熟带了过去,随后发现莫兰迪饺子的确也是最受欢迎的。我们做到了在四家小朋友在场的情况下,一桌人中国麻将,一桌人以色列麻将(拉密桌游)同步进展着,还是挺不易的。入职这么久时间,看着大家从刚毕业的青涩男女生,逐步成长为业务担当、为人父母,挺欣慰的。个人的成长是交流起来的一个基础,其他的,就是个人魅力了。回去的时候,从一个很熟悉的站出发,墙面上是古典的民国庭院的场景,身着旗袍的女子优雅坐着,旁边男子静默站着。也许这就是画面的情绪吧,于无声处胜有声。
初六,莫兰迪秀
本身,莫兰迪展就是木木美术馆2020年的压轴之展,也成为了我与好友的约定,于我而言的辛丑牛年新春假期的终点站。真的不虚此行,从对莫兰迪色系的喜欢开始,到真切地了解乔治·莫兰迪的创作过程,我能够感受到躬身投入艺术的那种热忱。之所以能有灰色调降低饱和度的选择,和莫兰迪本人的经历、心性、艺术领悟等都有关系。其实语言的有自己局限性的,当我们看到静物中的物体,能够透过这种近乎三维的表达,去触碰到一种安静的感觉。
其实对于莫兰迪来说,每一个静物,都仿佛相当于一个人,每一次刻画的时候,笔下仿佛赋予了新的生命。所以在长达30年的过程中,能够坚持画静物、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生活中,是种坚守,也是耕耘和收获。从画面明暗、色彩、笔触……能够看到莫兰迪从年轻到成熟继而走向衰老的过程,待到离世前几年的作品风格,轮廓已经开始淡去,随之淡去的还有色彩的选择,大块色块的运用,线条的极简,无不在洒脱表明:随心所欲的状态。
说到这里,我想起观展时自己的感慨,人类是需要画家的,而这些顶尖的画家对工作的投入,以及对人生的思索,其实是很值得我们去反思的。正如现在,假期已经进入尾声,而原定的工作进展其实并没有完成2天的安排(除了节前的1天),但至少可以以一个非常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新年,不后悔,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