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魔鬼的赞歌
李安导演的新片《双子杀手》上映后,2016年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种种讨论又重来了一遍。2019年的今天,虽然支持120帧的影院相比2016年的零星几家多了不少,但符合《双子杀手》4K/3D/120帧最高规格的CINITY影厅,在全国仍然屈指可数,以整个电影市场来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广大观众能看到的场次,大部分还是普通3D和60帧3D,就这一事实来说,其实铺天盖地的关于新技术的讨论与普通观众关系并不大。
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笔者特地跑到当地唯一一家支持2K/120帧的杜比影院观看了《双子杀手》,对于高帧率所展现出的清晰度和流畅度的确有了很深刻的体会。在片头的火车暗杀一段中,高速运行的列车在120帧的画面中并不像普通电影那样模糊残影,更为突出的惊艳效果在摩托车追逐的戏份中,极其清晰的画面和流畅动作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体验。
这一点来说,《双子杀手》相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有变化的——后者在高清120帧下以大量近景特写镜头呈现,演员的皮肤细节细致到超出常理,观众其实很容易出戏。《双子杀手》这次用众多动作戏来发挥120帧的特点,是另一种方向的尝试。但《双子杀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本质上仍然有着共同点,那就是技术的“话题性”其实远大于实际对电影本身的改造,这与以往《阿凡达》之类革新之作大不相同。
《双子杀手》的技术创新于电影本身的体验,是许多“自设难度”的尝试之举集合——
其一,电影大量采用了深度黑暗中的打斗镜头,而黑暗镜头在普通3D电影中很容易产生不适,因为一般3D片源加上放映设备的调节会使得观感亮度极低,但在杜比影厅中可以发现,《双子杀手》的黑暗打斗戏并不像一般3D电影那样黑乎成一片。
其二,威尔·史密斯用动作捕捉的方式扮演了年轻的自己,也就是说片中的年轻史密斯其实是个全CG制作的数字角色。这一点相当不简单,但也同样不是那种普通观众一眼就能感觉到惊艳的表现方式。
说到底,《阿凡达》等科幻特效大片之所以最适合成为新的视觉技术走向大众的方式,是因为其创造“视觉奇观”的能力远高于其他类型片,而在李安导演的两部电影中,许多观众都很难获得预期之上的体验——这或许是《双子杀手》未能取得好的口碑和票房的主要原因。
《双子杀手》在李安导演的作品中,并不算非常突出的一部。论视觉效果的惊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显然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论剧情,《双子杀手》的剧情其实受到了不少批评,因为从这种类型片角度来看,《双子杀手》很像90年代流行的老派好莱坞商业片。
剧情梗概是: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准备退休之际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杀手的追杀,在两人的激烈较量中,他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一场我与我的对决旋即展开,而背后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但笔者还是要客观地说一句,《双子杀手》的剧情安排,并不像多数人所说的那样简单无脑、老派陈旧。甚至于当片中反派在电影末端解释一切时,你会发现一切变成了一个立场和原则问题。电影的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但细想之下,克隆人士兵的存在带来的人类道德问题和实际需要,从来都是无解命题,一切在于复制人的自我认知和普通人对他们的认知——就像经典科幻片《银翼杀手》一样。同样的,李安向观众抛出了这个问题,但他并不打算代替你去回答。
另一层是李安始终在讨论的父子命题。《双子杀手》剧情的一大暗线在于“弑夫”,年轻版克隆威尔·史密斯被自己的创造者派遣去杀死自己的基因来源:被一个父亲派遣去杀死另一个父亲。自己也成为父亲后的李安显然在父子关系上有认知,在电影最后,老年史密斯不停重复着不想让年轻的自己重走错误的老路,但另一边的那个孩子,却认为有些错是需要自己去走的,换算到现实中,其实也是许多父母与子女关系矛盾的起点。
整体来说,《双子杀手》是一部很复杂的电影。他的宣传是噱头十足的最新电影技术,但看起来又像是老派的美国动作片,内里,却还是李安那敏感而内敛的东方思维。
李安在新技术使用上的探索,笔者以为是走了弯路的。笔者相信120帧会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否会有更好的呈现方式?
只是若没有李安,电影世界或许还要停留在24帧的历史中很久很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