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历经“中心——去中心”的二维循环迷圈之后,中心到底何“去”何“从”?
关于社群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运营,可以了解到的例子太多了。目前看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1)社群媒体,是下一个大风口。有互联网以来的社交变革,都是基于媒体。
(2)社群是一个伪命题,所有运营地好的社群,都是基于一个 非常具有能力的kol 的存在。而网红社群,则只是一种现象级的社群而已,变现快,无持续性。
(3)社群,正在由中心向非中心蜕变,所以我们应该基于规则、路径和结构进行深度挖掘,找到一个可复制的模式。
综上三种理论探讨,可以看出其思维的历史背景仍然是十年内的互联网的思维。如果我们在历史的纵深里再仔细观察一下,所谓“社群”,以及社群的中心和去中心化的二维交织,早已存在。
以孔子讲学为例
孔子弟子3000人,有名的72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 PGC 到 UGC,重度垂直,到沉淀优质粉丝的过程。
第一条,非常容易能够和孔子联系在一起;二三条说的就是知识线,孔子俗称圣人,亚圣是孟子,之后历朝历代,儒家知识都有其传承人。
如果到今天,还在以这种“中心——去中心”二维循环来提炼社群理论,指导到互联网的发展预测去,第一毫无新意,乏善可陈,第二就是空中楼阁。
社群中心点的转型
那么问题回过来,中心和去中心,之外,就没有第三条发展路径吗?答案是,有的。就是“交叉型群中心”这一概念。
一方面,社群内容的中心点,需要一个主要中心点,和辅助协助的次要中心点。二者相互链接,构成动态发展的效果。
另外一方面,任何一个女性不会因为每个月都要来大姨妈,而喜欢上卫生巾,即便卫生巾是非常好的材质做成。让女性喜欢上产品的,更应该是产品的周边效应,比如女性生理期的关心,心理辅导,避免痛经的心得等。在社群内部也是如此,使用一个东西,和喜欢一个东西,是两种差别较大的意蕴,前者只是工具的实用性,使用性,而后者具备情感性。
综合全文,社群,的确处在时代的拐点之上,如果二维迷局,一意孤行的话,那么社群二字,也只是一个互联网的语词泡沫而已。
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