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生命的一种体验,陪伴着时光流转,滋养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西游记之类的连环画到诸如《小葵花》之类少儿杂志……在那个没有变形金刚和电视机的年代,阅读给了童年无限乐趣。记得当时有个小伙伴,家里有个当老师的亲戚,手头有很多连环画,把我羡慕的不行。有一次,几个小孩在村边的池塘玩耍,我捡了好几个鸭蛋(当时池塘是公共的,也不知道谁家的鸭子下的),拿鸭蛋跟他换了好几本,其中有《一个美国飞行员》,还有比较有时代特点的《朝阳沟》,拿回家之后翻看了很多遍,也舍不得给别人,虽然早已皱巴巴的了,现在还存放在老家的书柜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书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中学时代特别热衷文学类书,每到暑假会自己烈日下骑上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到城里,在百货大楼前面邮局旁边的旧书摊上,用块儿八毛的零花钱买一些旧杂志,像人民文学、青年作家之类的文学期刊,都是泛着黄色,比较久远的老杂志。虽然看不太懂里面的文章,但是还是像模像样的读,并且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写出类似的文章来,于是从初中开始漫无边际地投稿。到了高中,开始读大部头小说,印象比较深的是,高一那年从舅舅家表哥那借到一本盗版的《平凡的世界》,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被其中人生命运的际遇所深深打动,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孙少平来比较,引发了关于时代和人生的一些思考。
到了大学,阴差阳错选择了法学专业。虽然对法学不感兴趣,但是却由此逐渐喜欢读哲学社会科学书,像萨特的存在主义、费孝通的社会学等等方面的书籍,当然只是看个皮毛,达不到透彻理解的层次,但是却从中获得看待一些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对写作的兴趣从诗歌散文开始转向评论。大学四年,法律专业书读的不多,杂书倒是不少。要感谢睡在我下铺的兄弟,是个特立独行、痴迷读书的奇才。在他的带动下,周末经常去济南的中山公园旧书市场淘书,买的比较多的是《且介亭杂文选》等鲁迅的杂文。回来读了一些,也有一些束之高阁,再没看过,但自己或多或少地汲取了一些东西,发表了一些带有自己观点的文字,谈不上有多少深度,却也可以自我安慰,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资本。
对于一个性格内向、没有特长的我而言,是书籍温暖了清苦的求学生涯,也给了我精神上极大的鼓励和满足。
现在看来,读一本好书,就像一股清凉的甘泉默默流淌在心间,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的滋润、思想的洗礼和智慧的熏陶。泛舟书海,就像开采一个品味高的富矿,从中能提炼出来各种有价值的东西。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体验。读文学类书,能阅尽世事沧桑,体味人间冷暖,于饱含作者情感的文字中领悟生活的真与美;读社科类书,能贯通古今中外,倾听文化脉搏,在凝结作者思辨与智慧的书卷中感受思想文化的广阔与深邃;读业务书,则能熟悉工作思路,学习工作方法,从倾注作者心血与汗水的著作中汲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智慧……
一杯茶,一卷书,一盏灯,抛开世俗的纷扰,让自己随文字进行一次远足,品位生命的精彩与美丽,领略知识的博大与深邃,尽享人生的豁达与悠然,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通过读书,我不但熟悉了鲁迅、路遥等文化名人,而且还深入了解了柏拉图、萨特等思想大师,与他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在体味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感到知足、快乐。
曾经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灵魂,也许只有经过书香沐浴熏陶后,才能变得充实丰盈”。确实如此!书籍就是呵护我们精神世界的知己,字里行间流淌着思想的力量,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庄严。任何时候,优质阅读都是生命的一种自我修复。优质的阅读,会让人拥有更广阔的可能性,构筑起生命大厦最牢固的精神基石,拥有足够的沉着和坦然来面对功名利禄、岁月流转、生老病死,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保持一种宁静幸福的状态。
读书并非万能,不能给予每个人想要的所有东西,但是生命中的有些精神层面的刚需,是除了阅读,别的任何东西都无法给予的。
我想,这就是应该好好读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