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那个计算器研究的彻彻底底。那时市面上还没有专门的杂志,也没有人指导,总而言之只能自己琢磨。经过反复试错,我逐步发现:“啊,原来它还能拓展出这么多用法。”
如果是我自己,比如上学做数学题、背英文单词,即使有各式各样的教材等着我去研究如何解题和背哪些单词最实用,仍然不会像岩田先生这样兴致勃勃又斗志昂扬的,只会感到无聊和焦虑。我想,也许世上有些人和岩田先生一样,总是能发现乐趣并能深入研究,但大部人还是会和我一样,即使老师亲手教如何做题,也并不会感到有趣,更不用说深入研究了。
我们大部分人学习考研考证,卷来卷去,也并不是为自己兴趣,而是希望自己能从这些活动的努力中获得回报,至少要大于我们付出的努力。一旦我们接触现实,不断碰壁,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很大,我们付出的得不到回报,就会沮丧抱怨不公,甚至意志消沉低落,摆烂。
抱怨消沉摆烂的原因,大概就是自己一开始就抱着一种求得回报的心态去努力,这种态度会让自己只关注于部分内容那些能尽快取得成绩得高分的部分,因为你并不关心学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只是把学习“知识”当做一种途径,来让你有更大收获。
大部分人基本学习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学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又因为大部分人也都不对所学有兴趣,更没有什么深入研究,没有深入研究与探索就不会有个性和创造力,而当今这个世界是需要深度有个性的价值观或内容或产品的,如果大部分人价值观都只是雷同模仿,没有热爱与着迷,那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事物就不会出现,而作为生产者的大部分人也只是做着螺丝钉的工作,没有个性和创新。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为什么自己与岩田先生之间差距那么大,正是因为自己一开始就抱有得失心,对所学习的东西没有兴趣,就更不会进一步研究事物本质,作为生产者自己也就没有优势,而接触现实后,又遭受许多尴尬和碰壁,进而意志消沉只剩摆烂。
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得失心,对自己需要面对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只是抱着一颗了解的心,并不在意有无结果,只是想了解,慢慢了解,一步步了解,深入了解,有无收获也不影响自己的心情,只是培养兴趣,随着对事物和知识的学习更深入,自己也会像岩田先生一样,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无意之中的成功吧,而即使接触现实了,碰壁与尴尬也不会对自己状态有很大影响,只是顺其自然,按照自己的步伐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