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陈世欣 来源:知乎
作为一个前省状元(并且周围的大学同学一大把状元),经常看到媒体上对状元的过度渲染和模式化,这里讲讲高考状元的看法。
首先,高考状元是神?天天打游戏照样排第一?
显然不是,我周围所有的状元,包括我自己,都是在高中付出过踏实努力的。
虽然方式各自不同,比如有的人不爱听课,但人家自己在下面看书啊!
比如有的人不爱做老师发的习题,但是人家做自己选的习题啊。
当然,逃课是有的,不交作业是有的,晚上早睡啊偷懒啊拖延啊都是有的,但总的来说,是要顺着高中知识的脉络学过来的。
每天真的“放浪形骸”的高考状元也学有吧,但那在状元中也是百里挑一了。
第二,高考状元是高分低能书呆子?
我不这么觉得。当然和很早就进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学院气可能是重了些,做事也许没那么会变通,但这不是状元的特征,而是大部分在读大学的人的特征吧。
所谓状元,是一个同水平的阶梯中在某一次特定的考试中冒了头的人,有个概率问题在里面,所以既不要神话他们,也不要过度贬低他们好伐!
至于是否“高能”,私以为状元(包括同一阶梯却没有拿到状元的人),是确实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的。
比如较好的自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理解、总结和转述能力(指文科)等等,统称学习能力吧。
贱贱的说,我曾经也疑惑过为什么有好多人学习时间比我长那么多,看上去比我努力那么多但成绩就是不如我.........(当然,山外有山,进了大学之后我就突然默默懂了- -)
第三,素质教育。
我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在一个或多个特殊兴趣或特长的方面又更深入的拓展”。
这些“方面”,我认为可以是体育、艺术、或者是表演、讲笑话,但也可以是某个特定的学科分支,比如“我就是对中国晚清痰盂变迁史有浓厚兴趣”(随便举的栗子)。
这些拓展怎么达到呢?首先是要有时间啊亲!!
不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投入进去,站着说什么腰疼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貌似说每天一定要有4小时的空闲时间给孩子,才谈得上真正的教育(模糊的印象,待考察)。
我们的高考学生呢?我当时所在的省份算轻松,每周可以休息一到两天,但仍然要基本从早学到晚。
当然啦,中间休息的时间我们会看小说,会玩儿三国杀,会打游戏,晚上也许也不需要熬太晚,但真的仅!此!而!已!了!好!嘛!
那些零散的休息时间,真的只够用来休息,而如果用来展开新的、深入的其他脑力活体力劳动,并积日复一日累到可观的程度,则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不是看看小说、不熬夜、打打游戏就是素质教育的,顶多是应试教育游刃有余罢了。(以上言论只是我的体验,并不具有代表性。比如说北京孩子,他们素质教育好像搞得就蛮好嘛,因为他们高考压力真的相比要小多了)
对了,您要问了,问什么要学习这么长时间呢?还不是因为高考题出的越来越偏怪难,高考成绩几乎成为招生全部的参考(自主招生这个问题太复杂,这里略过不谈),所以必须出些变态的题来拉开档次。
第四、思考能力。
高考状元广泛的业余爱好必然会对他们个人成长产生一定影响,而他们往往善于把这种影响往好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说,他们的爱好,也许就是促成他们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这些差别主要是因为思考能力的不同。
我们身边总有些学霸玩的比谁都high考得比谁都好,这绝不是天生的智商高,而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善于思考。这种思考不只体现在课内学习中,还渗透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他们善于发现未知,并且产生好奇,好奇引起思考,思考催生智慧。正是大量的思考使他们的脑袋越来越灵光,在学习上也就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即使是在打网游、踢足球、刷微博,他们的大脑也在不断摄取着外界信息并高速运转着。
而那些每天闷头学习,在题海中奋战却依然成效甚微的学生,看似努力,确没有真正思考。这里表达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他们的思考,往往是被动的、肤浅的、狭窄的。学霸们的思考,往往是主动的、深层的、广泛的。
学霸们看到日月星辰,会好奇宇宙的运行。看到机器运转,会好奇它的工作原理。看到新闻联播,会联想到政治斗争。
而有的人,他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他没想过也不愿意想那么多 。甚至说,很多东西他压根无心去看。他只愿意去了解一些简单直接的、娱乐性的信息。
这可以称作是思维习惯的不同吧。
一般人的思维:做一道题→不会做→问别人或看答案→会做了。
学霸的思维:做一道题→不会做→再三思考→还是不会→问别人或看答案→会做了→思考这个答题方法是怎么得出的,别人是怎么想到这个答题方法的→将具体问题升华为普遍方法→下次遇到类似题目尽量实践一下这个方法
结果:一般人可能下次依然不会做这道题,而学霸很可能就此掌握了一类题的解答方法。
学霸不是天才,他只是不怕思考,勤于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越来越善于思考。
我们可以再把话题延伸一点:为什么有的人善于思考,有的人不善于思考?
这个和很多因素有关,私以为家庭与教育环境是最重要因素。
爱学习的父母,爱读书的家庭,即使不去刻意培养孩子,孩子也很有可能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爱上学习与思考。
而整天打牌酗酒的父亲和懒惰八卦的母亲,只会让孩子从小懒于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发现,书香门第与教育世家经常出学霸,或是其他方面的人才。
而因为家庭与教育环境是从我们出生时就一直伴随我们的,所以会导致“某个人从小就聪明”“某个人是神童”的表面现象。那只是表面,那是不从娘胎里带来的智商,那是后天一点点积累出的素养。
你可以尝试培养一下思考的习惯,相信你会发现思考的乐趣,并从中受益。
欢迎各位参加百万父母俱乐部高效父母系列培训!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孩子的素质,也适合于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竞争。帮每个家庭在提高孩子效率的基础上,再省下100万元,可以作为出国教育初始基金。
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模式,欢迎加入微信群到乐创高效父母俱乐部讨论。已经有900多个家长在乐创父母群里了。
免费申请在线试听:http://event.3188.la/5388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