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或许也是对老先生这一生最恰当的注释。
当我看这本《季羡林自传》的时候,不得不感叹经历了战争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的洗礼后,老先生一直坚持学术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温家宝总理也曾评价他: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称他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述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那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老先生的世界。
1. 良师的启蒙
季羡林先生从小因为生活贫困,物质匮乏,但是却有叔父的关心,将他六岁送到私塾读书,尽管他贪玩不认真,但是老师却是很有耐心的教导他,批改他的作业,让他从自卑到自信;他爱看小说,尽管认字不全,但是可以理解意思,激发了他对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英语老师的独特教学方式,培养了他对英语最初的喜爱。
其实老师的启蒙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非常重要,孩子的兴趣、习惯都是最初从那时开始萌发的,然后慢慢培养。为什么现在总有“好学生、坏学生”的区别呢?就是因为孩子在自己放弃的时候,老师也没有拉他们一把,固始让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也是“坏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的时候,也相信他们并不是本身就是所谓的“坏学生”,希望老师也可以对学生们更多的耐心,不要放弃他们。
2. 发“轫”的力量
季羡林先生在就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时,有两门不是本专业的课程对他影响很大。一门是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陈先生让每个学生都要买一本《六祖坛经》,先在黑板上抄写资料,然后根据资料讲解分析,对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崭新的见解,令人茅塞顿开。他说。听陈先生的课,简直是最高、最纯的享受。
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朱先生口才不好,不善于能言善辩一流,但他一句废话也不说,慢条斯理,用带有安徽乡音的普通话,讲着并不太容易理解的深奥玄虚的美学道理,仿佛句句都能钻进学生的心中。
季羡林先生在书中写的一样:如果说我的所谓”学术研究“真有一个待”发“的”轫“的话,那个”轫“就隐藏在这两门课里。也许,和我们目前想要做个人品牌一样,越来越多的选择,越来越找不到到底哪个才是自己想要”发轫“的力量,但是我们只要从接触、学习中建立兴趣,然后去努力,慢慢就会找到你的个人品牌。
3. 抓住机会
当季羡林先生去德国留学时,身边有许多纨绔子弟,因为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课,也不用说多少的德国话。而他与他们格格不入,没有太多来往。所以他要想念好书,必须先学好德语。
虽然季羡林在清华时学过德语,但是张不开嘴。所以他要补习德语口语,他参加了柏林大学外国留学生德语班的最高班,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他的口语有了明显提高。他可以选择大学,修读研究生课程了。最初他被派到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大学,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哲学家康德在这里担任教授。这是令很多人向往的,但这离柏林教员,也比较偏僻,季羡林先生居的人地生疏,表示不愿意去。最后,几经商榷,却被改派到哥廷根大学。
如果当年季羡林选择哥尼斯堡大学,也许他的人生道路就不一样了。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要能抓住它,并不是所有的好运和机会都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但是一旦有机会,就去尝试,哪怕你并不是很喜欢,并不是那么完美。但总归抓住就有锻炼的可能,也就有成长的机会。这反比你绕弯路要好的多。
4. 退掉无关的光环
季羡林先生不喜欢别人在他头上加许多光环,比如”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等,哪个作家对于一部古典不下死功夫?自己在教育或人文社科领域,也没有做出重大的成绩,又岂敢成为泰斗?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称为”宝“?那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
季羡林老先生就是这么真实的人,和自己无关的荣誉绝不接受。他只想安静的做个潜心学术的人。哪怕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仍在想科学进军。
而我们年轻人更应该褪去身上那些所谓的“光环”,每一次的成就或者成绩,都代表过去,应该从零出发,向心始发,只有回归了初心,才能最本真、最纯粹的继续前行。因为背了太多的“光环”,只是负重而行。
最后,以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结尾:“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