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看了两本书和大家分享一下。
分别是:《不讨好别人,不将就自己》《我这么自律,就是为了不平庸致死》
前者是,前同事一个漂亮小姐姐出的书,另外一个是,凑单折扣免邮费买的。
是的,从书名你就能看得出来,这两本是这两年市面上非常流行的鸡汤畅销书。
这类书被很多高精专知识分子诋毁,也被很多傻白甜毛头小孩喜欢。
今天大黑哥就带你剖析一下这两本书,并且输出一些观点。
如果驴唇马嘴,权当少玩了一局开心消消乐吧。
一、鸡汤文都有哪些套路
总结下这两本书的关键词,从目录能看出,国民鸡汤话题是这类书的核心。
因此,千万不要看不起鸡汤,想要赚到钱,只需要满足人们自以为需要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本身对他没有价值。
前者《讨好》是小姑娘的笔法,一些生活感悟,少女小心思,生活碎碎念,蛮有意思的,每一篇都附有一个“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读完这本书终于可以确定的是,“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都是假的了。
《讨好》的文风很好,大到关于小女生的爱情啊,成长啊,生活啊,小到吃饭是不要看手机,认真生活,好好养花的小确幸。
后面的《自律》是简书新锐怀左同学的文集。里面同样是努力,自律,早起,写作,学习等等这些高频刚需问题。
《自律》的文字短凑有力,喜欢用一两个字分一段。这是写作上比较常用的手法:多用逗号,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写完之后删去80%的“的”和“了”。行文自然短小精悍。
现在一个作者想要卖好一本书,关键是之前有没有自己的种子用户。
比如每天有几十万人看和菜头的文章,他出的书自然就不愁卖,怀左在简书有一批自己的大学生用户,文章看多了自然对作者的书趋之若鹜。
这里面是微电商的逻辑:天天看一个人发朋友圈,你的注意力每天都被他的内容占用,哪怕这个内容对你没用,那么你为他买单的概率也会提升很多。
二、为什么我还是要看鸡汤?
第一,我看鸡汤是,因为我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它。我需要去分析这部分用户的心理,想法,和需求。
想办法满足人们需要,但是又不太容易获得的需求,你就可以赚到钱。如果批量规模化去满足,你就可以发财。
第二,其实我不是要看鸡汤,毕竟我自己就是个鸡汤写手。我需要看的是那些同龄人,那些我身边的人,都在做什么事。
像怀左同学,我2016年同时和他在简书开始写作业,只不过我写了几万字就放弃了,开始工作,他一直坚持写了几十万字。然后就被简书扶持成为新锐作家。忘了说,怀左同学还是在读研究生,现在在三节课实习。
他的履历和互联网毫无关联,只是因为他能写,也在坚持写。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想要达成目标并不难,只需要他身边有人做到就可以。这个人越和自己“差不多”,做到的概率就越大。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如果本就薄弱的意志力被琐事消磨殆尽,就可以尝试这种方法逼自己一把。
三、谈谈阅读的三个层次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一段没有终点的徒步,那读的内容就可以用这三个状态描述。
下坡,平坦,上坡。
娱乐型阅读是下坡。
我们平时看的头条新闻段子,鸡汤励志小黄文。都是“毫不费力”并“感到舒适”的阅读方式。这时候你的大脑不需要思考,甚至注意力都不需要集中,往往读完之后合上书关上手机,大脑一遍空白,会想:“我特么刚刚看了什么?”
认知型阅读是平坦大道。
这类阅读需要人分出一些注意力来完成,“不太费力”并“感到酸爽”的阅读方式。市面上这类书最多,比方说现在火出天际的《今日简史》。
还有老美们写的一系列拼凑式书,整本书就提了一个概念讲了一句话,就东拼西凑搞了很多风马牛不相干的案例把字数拼够好排上书号。比如《清单革命》《精要主义》《不抱怨的世界》等等。国外这样的书尤其多。
理论上我们屏读之外的阅读都是常规型阅读。认知型阅读的好处是可以缓慢增强理解能力,梳理概念,看到方法论,以及拥有“拿来就用”的莫名获得感,也就是爽感了。
心智型阅读是上坡。
比方说经典名著,学科鼻祖著作。这些书往往经历了时间的检验。
和人一样,越老越值钱。
这些书读起来会觉得吃力,get不到点或读不懂是常态。但是不要怕,不舒服才是在进步的表现。
不过可惜的是,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到经典,而更多希望被刷认知,被新概念新的获得感支配。
各有所得,也各有取舍吧。
总之,
娱乐型阅读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用来换换脑子,及时同步信息蛮不错。
认知型阅读越多越好。不过要注意不要一味沉迷所谓的金句,享受被新概念刷新知的获得感。要多整合内化,多应用吸收,多把这些概念缝缝补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如果你有的话...)
心智型阅读几乎没有什么拿来即用的方法论,但是他潜移默化影响你的人生,境界,智慧。
至于针对不同类型阅读的选书方式,这篇文章不重点探讨,用赵周老师一句话供参考:
文史哲,多读旧书;
理工类,多读新书;
介于二者之间,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一些致用类图书,选择标准就麻烦一些,得一本一本甄别。
这是从这周的两本书里读到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明天开始《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
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