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尘世的眼光中,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并不能算是幸福,荷西在27岁时因潜水意外丧生。十二年后,三毛在台湾的一家医院自缢去世。
三毛因为无意间在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的照片,勾起了前世回忆般的乡愁,便预备去沙漠生活。支持三毛这个疯狂决定的人除了父亲,还有一个朋友,他甚至早早地在沙漠的磷矿公司找了事,安定下来,等三毛去非洲时好照顾她,这个朋友便是三毛后来的丈夫——荷西。
在撒哈拉,迎接三毛的是无际的黄沙、呜咽的大风、寂寞的天空、沉厚的大地。三毛带着的除了装在枕头套里的巨额现金,还有面对沙漠生活考验的无比毅力。生活环境虽然荒芜艰苦,三毛与荷西却也过得风花雪月。本是破败的房子,没有抽屉,没有衣柜;吃饭坐在地上,睡觉躺在地上。在三毛荷西精心地收拾下,那间有长圆形拱门的小屋成了一个有家具、有家电、有植物、有艺术品的沙漠城堡。
他们在沙漠中风花雪月地生活。
三毛还在家中办起了沙漠中的中国饭店,第一次做的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不识粉丝,三毛便告诉他这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不容易买到哦!此类食材奇特的中餐还有“尼龙白线”(蚂蚁上树)、“咳嗽药”(猪肉干)、“笋片冬菇”(黄瓜冬菇)。
三毛与荷西能在撒哈拉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因为他们出生的阶级、成长的环境,更是因为拥有的“生活诗意”。
今天,我们都生活在物质高度文明的城市里,淡水不需要向市政府申请,家具不用去讨废弃木箱来亲自制作,坐垫不是用快腐烂的羊皮硝出来。今天,我们不必再亲力亲为去制作生活中的各种用具,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生活的诗意”。
无论是四十年前还是四十年后,不管是在撒哈拉沙漠亦或长江中下游平原,我们都需要“精益求精”的心情,让自己在如沙漠般荒芜的城市里风花雪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