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亲知以实践为基,取知而深刻;闻知以叩问纵览为翼,获知而广博;说知以才思为实,得知而敏锐。
知识,于我们而言,即在躬行,博览中日益深广,在思考与推理中得以运用与升华。
亲知与闻知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古往今来,能以亲知为翼而成功的“实干家们”不在少数。忆往昔,有李时珍亲身试药采药,穿行山石断崖中写成《本草纲目》,看今朝,又有顾涌芬研究歼-8运作机制,日夜兼程就国知重器。在亲知中填补知识的漏洞,在实践中获得真理的再现。但这不乏闻知之助力。事事无法尽善尽美,亲知只能解决呎尺之惑,而闻知却能带着我们的思想飞往远方,探索那些已知而遥不可及的奥秘。两者之成,使我们的眼界更为宽广,知识更为丰富,头脑更为明晰。
有知而无思、无用,犹如“绣花枕头稻草心”。说知便是闻知和亲知的促成与推动。亦如陈济,上揽九汉星河,下观湖光山色,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终于主持《永乐大典》之编纂,以韵为序,以字为统,成文学之体系,推万物之规律。他说的是小知,成的是大道。知识的雕堡由此构建,我们虽不能如陈济一般通今博古,但我们能与他一同思知用知,来获取普通而多元的智慧。
亲知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是一些散乱的砖瓦,无人捡拾;闻知是滔滔大河的河床,没有它,就只会是泛滥的波浪,毫无章法;说知是熊熊大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会是一堆冰冷的柴把,不为自身所用。只有亲知,闻知,说知相结合,才能盘活所获的知识,构筑精神原乡。
揆诸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物质裹挟,而无法沉心静气与知识交谈,无法思考感悟知识的精妙。在欲望的冲刷中一点一点侵蚀着我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试想,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智慧的启迪,与那断线的风筝,残破的浮萍有何无异?“我们要做一颗有思想的芦苇”,亲知、闻知、说知便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亲知,于思想深刻;闻知,于眼界宽广;说知,于头脑明晰。我们当集三者之长,塑不败之身,立天地之间,与浩瀚的知识相识相随滋养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