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一章:恶贯满盈
推荐作品: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我眼中的英伦
叱干家族寻找贺兰一族的历程可谓是历经艰辛,感动上天。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人亲自找上门来,自称是贺兰家的后人。
清康熙二年的一天,叱干家的山寨迎来一位贵客。此人名叫贺宝昌,为“西选”官员,在云南任副将。此次他来蜀地公干,办完差事后,特地携重礼来拜会叱干裕德。
叱干裕德一向与官府无深厚交往,对这位贺副将也是本着不失礼数,表面应付一下而已的心思。
谁知贺宝昌一见面即口称“恩公”,纳头便拜,弄得叱干裕德不知所措。贺宝昌随即说道:“倾家荡产、不离不弃;粉身碎骨,亦当保全
天王权玺虽不在我手,但祖宗遗训不敢忘怀。”叱干裕德方知此人为贺兰一脉,连忙双手搀扶,询问详情。
贺宝昌诉说道,自己的家族本姓贺兰,自古就有一条家训:倾家荡产、不离不弃;粉身碎骨,亦当保全。说的是要保护一件被称作“天王权玺”的东西。这个“天王权玺”他并没有见过,也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家从姓“贺兰”改为了姓“贺”,可是祖训却代代相传。
自贺宝昌的爷爷那辈起,他们家就居住在宁锦(宁远、锦州)一带。后大清龙兴关外,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征伐宁远,被袁崇焕红衣大炮所伤,龙驭上宾。太祖文皇帝(皇太极)设反间计,崇祯帝自毁长城,辽东一带尽为大清所有。
当时的贺宝昌年仅二十,血气方刚。于是投到镇守山海关的平西伯(崇祯帝所封)吴三桂所部从军,即为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后因作战勇敢,升调至吴三桂身边任亲军护卫,保护平西伯及其家眷,其中就有陈圆圆。
说起陈圆圆,其实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倾国倾城,只是姿色稍出众而已。但是她气质非凡,与生俱来的高贵典雅,就像如水的月光,令人不敢仰视。加之陈圆圆性格随和、深明大义,所以很得吴三桂青睐。
世人都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却是大大冤枉了陈圆圆。因为当时的陈圆圆就在山海关,而并不在北京城,所以更不用说被李自成部下所掠云云。
吴三桂勇武睿智、一代枭雄,岂能被一情所困。他的所作所为其实另有隐情。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甲申之变。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
李自成认为皇帝已死,明朝已不复存在,天下传檄可定。于是就下令发书招吴三桂,并命其父吴襄写信劝子投降。吴三桂当时也有投降的意思,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要饷银四万两,犒赏关宁铁骑。李自成爽快的答应了,很快就派人把四万两饷银送到了山海关。
这个送饷银的人名为唐通,原为明朝昌平总兵。虽然投降了大顺(李自成年号),但是心向大明。他把李自成在北京拷掠明官、四处抄家的情况告诉了吴三桂。
吴三桂起初不信,仍要亲自携部众进京。当他走到永平西沙河驿,见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亲吴襄为闯王部下行掠一事,方知唐通所言不假。吴三桂大怒,他认定李自成的所为就是流寇,绝非坐天下的气度,必不会长久。
所以吴三桂毅然决然,扭头就返回了山海关。下决心与李自成对抗。
李自成见吴三桂没来,就起了征伐之心。
谋士宋献策力劝道,北京城的大顺军只有十万。如要进攻山海关,除需一部留守外,还要分兵喜峰口。真正能战的不过六万,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至少四万有余,而且是百战精锐,战斗力非常强。打赢了还好说,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说不定连北京城也保不住了。这是毫无退路的悬军远征,简直就是在赌国运。不如将吴襄送到山海关,攻心为上。
李自成没有听从宋献策的意见,依旧起兵征讨吴三桂。但是他还是带上了吴襄。李自成是这样想的,如果吴三桂见到大顺军强大,阵前投降的话,他就把吴襄放还。如若不然,吴襄就是人质,令吴三桂投鼠忌器。
此时的吴三桂已然焦头烂额,他深知李自成的厉害,自己的关宁铁骑最多就是打个平手。即便是打成僵局,他也耗不过李自成。况且吴三桂的背后,是虎视眈眈的新兴政权满清。
镇守山海关多年的吴三桂,与满清积怨很深,但也深知满洲人的品性。
想当初己巳之变,皇太极领十万精兵绕过袁崇焕防区,从蒙古进入中原腹地,京师震动。可到后来,皇太极还是兵败于北京城下,铩羽而归。还差点被断了后路,全军覆没。满洲人也领略到了汉地的地广人多,难于统治。所以满洲人攻汉地,无非就是为了抢掠。
此时的吴三桂想到了一个主意,就是向满清借兵。这样一来,就可打败李自成。下一步就是进军北京城,找到崇祯遗孤或者是明朝宗室,中兴大明。
如果此计可成,他就是大明的中兴之臣。到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前途不可限量。至于满清那边,就是多给财物,充其量也就是再割让一块地去,也就打发了。
于是,吴三桂向满清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写信乞师。言道: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可谁知今非昔比,满洲重臣范文程已察觉到明朝将亡,便奏请清廷发兵。他指出,李自成不得人心,一战可破。并且要求清军改变一味屠杀掠夺的策略,入主中原。多尔衮也早有此意,在范文程的鼓动下,亲领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统兵十余万南下。
行至翁后(今辽宁阜新),接到了吴三桂的乞师信。
睿亲王多尔衮是何等的雄才大略,一眼便看穿了吴三桂的企图。他回信道:借兵可以,但是要献出山海关。如果答应,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永镇宁远,世袭罔替。如果不答应,就和李自成联手,夹击山海关。
吴三桂骑虎难下,深知如果答应的话,就是千古罪人,万世骂名。但无奈形势所迫,他权衡再三,最终剃发称臣,归降满清。
李自成与吴三桂两军交战于一片石,此时的清军已秘密入关,埋伏在左近。睿亲王多尔衮并不急于行动,而是在一旁冷眼观望。待到吴三桂力战一天有余,已经元气大伤,渐渐不支的时候,方才领兵出战,一举击溃李自成。
李自成狼狈逃回北京城,仅剩三万余人。三天后,李自成在北京匆匆登基称帝,并怒杀吴三桂家大小三十四口,且于次日逃往西安。
大顺军也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下,李自成节节败退,最终于第二年的五月,在湖北九宫山遇难,时年四十岁。
吴三桂的一厢情愿破灭,被多尔衮玩弄于股掌之间。没有成为中兴重臣,反而遗臭万年,可以想到他的心中万分不甘。二十九年后吴三桂起兵反清,或许在这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世人恶其余胥,把对吴三桂的蔑视转嫁到陈圆圆身上,实在是不该。适逢乱世,一个弱小女子怎能左右大局呢?
如此看来,陈圆圆身负骂名确实很冤,我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但相比而言,我更关心贺兰承宗的下落。
目录
下一章:骨肉相逢
推荐作品: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我眼中的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