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主题是共同体。说到共同体,我最大的感受是"互相温暖,彼此赋能"。
关于共同体,玛格丽特•韦特利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在其所在的组织、社区和个人生活中建立更为和谐和令人满意的关系。可是我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这种愿望只能通过个人积极融入新颖而又陌生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
玛格丽特 •韦特利的这段话如何理解?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组织、社区和个人生活是相对固定的,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有一定的惯性思维,如果能有和谐或者令人满意的关系固然是好的。但有这种状态的可能不多,因为身边的人格局毕竟有限,而我们个人的发展是无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开阔眼界,不断地拓宽视野,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创新。要满足这些,就需要一些新的元素或者前言的东西加入。所以新颖而又陌生的共同体,更容易实现这种目标。
这段话中,另一个重点的词是"积极融入"。只有积极地融入,你才能更好地吸收,更好地跟新的伙伴互相赋能。在共同体中你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才能找到自己新的价值。
什么是新颖而又陌生的共同体?与我们身边熟悉的学校教师团队、区县教研团队有什么不同?
新颖又陌生的共同体,是有别于我们熟悉的身边的这些团队的。它应该有新的东西,就是有别于我们旧的生活,有别于我们的习惯,有别于我们原有的视野的一些新的元素。它还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就是有一个伟大的事物指引着我们为此而共同去努力。
关于共同体的话题,借助吴虹校长的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1.学习共同体是如何帮助你成长的呢?(比如N师学院、网络读书会等形式)
N师学院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新颖而又陌生的共同体吧。我参加了第1期,第5期和第6期,也很有幸进入N6闪电行动派。
第1期和第5期拓宽了我的视野,第1期还有一些技术性的实操练习,提升了我的能力。这两期的学习给我打了较好的基础。
第6期算是进入真正的共同体模式。我跟小伙伴们有了更多的链接。感受到了那种能量场的流动。互相温暖,彼此赋能的感觉很强。
就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在这个场域里又很舒服,是一种很安全的感觉,是一种被需要又被赋能的感觉。这种被看见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价值感是成长很好的养料。
2.在你目前所在的共同体中,谁可能会从你的参与中获益呢?
拿闪电行动派来说吧。首先我自己应该是一个获益者。通过主题打卡,通过自身的思考,通过与伙伴们的碰撞,我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了成长。这次行动,其中一件事是共读《关键在问》。通过这个共读活动,通过反思,通过一些实践,我越来越觉得,孩子的问题不是困难,而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点。就是能更积极地面对教学中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因为我的成长,我周围的人,不管是亲人还是学生,他们跟我的相处会更为舒服。所以他们也是获益者。
因为我比较认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可能也会影响到一部分闪电行动派的小伙伴。如果我的分享正好触动了他们,他们应该也是受益者。
3.您从所在的学习共同体中获得了什么?(比如芳芳老师发起的浪漫物理小屋社群)
这个问题跟上面那个似乎有点重复。
我是受益者,我获得了什么呢?比如N6课程。段老师的案例支持,芳芳老师细致的服务,小伙伴们互相赋能,这些是一种支持,也是一种榜样的引领。对照别人成长自己,这是另一种碰撞,另一种方式的成长。
4.N6闪电行动过半,您还有怎样的思考去扩大实践探索的行动呢?
时间过得真快,闪电行动都已过半了。关于探索行动,我觉得还是以《关键在问》里面提到了理论及实践案例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及生活进行训练吧。深度拥有一本书也是一种很美的感觉。而要深度拥有,除了精读,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了。特别是这本书实操性算是比较强的。
看到吴虹校长在上海交通大学里拍摄的雕塑,我觉得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个雕塑我看到了一个待发的弓箭。而人就是箭头,箭已上弦,蓄势待发。要发射的好,既要下沉,要积蓄足够的力量,还要找准方向。
这几年我也在努力地学习,积蓄力量,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拔节。但一直找不到更为精准的方向,所以也没有射中靶心的那种成就感。今年通过学习,通过对话,通过下潜,心中的目标是明晰了一点,我希望更精准一点。希望2021能有一个发射的靶心。
今晚听了马增信老师的读书清单,读写计划,我有何感受?
持续地,大规模地进行精读活动,我2016年就开始了。后来因为各种杂事读得断断续续。持续地阅读,特别是有主题地持续地读写,的确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成长方式。
今年9月1日开始,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挑战日更。到今天已经是107天了。挑战日更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遇到无话可写,当输出没有内容时,我首先做的也是阅读。只是读的数量偏少,这三个月,包括正在读的《关键在问》,才精读三本书。听书倒是每天都在做的。跟着10点读书会10天听一本书,有空的时候也会听听有书共读。
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这条教师成长之路还是值得继续走的。
坚持日更,坚持读写。 每天一记录,每月一精品,相信一定能从量变到质变的。
ps:文中图片都来自吴虹校长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