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一个被逼婚的姑娘跳楼自杀的新闻纷纷扰扰了几天,原本也想写些东西,却发现有时候很难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看待一些事情。
有些人在讨论这个姑娘为什么会跳楼,其实还可以有很多的解决办法,觉得她这样过于极端,没有考虑的父母的感受。而一些同样被逼婚的网友们则纷纷诉说自己是如何被逼婚的,讲述父母是如何用亲情绑架自己,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感受,等等。
我们可能并不能单纯地从这件事中去说到底是谁的错,毕竟并没有完整的信息了解到这位姑娘是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中度过这27年的。或许谁都没有错,只是恰巧碰在了一起。
生活中每个人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同,遇到更多的情况可能是“我知道你是如此爱我,只是方式不对,只是时间不对,只是你给的不是我想要的”。
当我们拥有一个目标(或者说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促使我们朝着这个目标行动,并维持这种行动的一种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就是常常说的“动机”。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有需求才会有行动。
在这件事情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需求不同而引发行动上的冲突,酿造惨剧。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人的一生分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埃里克森),就是说我们需要完成一些任务,从而获得一些我们需要的感受和良好的性格特点。
在成年早期(17—45岁)的挑战是与他人达成承诺、建立爱情关系,从而局部取代了与父母之间的联结。如果我们顺利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就会满足成年生活中的亲密需求;如果没有,我们会变得孤独。
因此,在27岁的年龄阶段确实需要建立爱情关系。然而早在十几年前(2004年)的研究中就表明,即使人们在20多岁没有顺利完成工作关系及浪漫关系,但他们在日后岁月的生活中仍可以顺利完成这些任务。
也就是说,20多岁的年纪是需要有亲密关系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这个年纪发展,30多岁甚至更大一些的时候同样适合发展亲密关系。
成年中期(40—65岁)是获得繁衍感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的需要会从关注自我,部分转移到关注他人(父母会将对自己发展的关注转移到子女的发展问题上)。也许会采用创立家庭生意的形式,引导自己的孩子或孙辈,或者在自己的臂膀下培养下一代。
但是繁衍(繁殖)是一种“延伸”,而不是自我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停滞不前,失去很多生命本身的意义。所以,处在这个阶段的父母更需要把子女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自己去发展,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不是个孩子。
关心子女的婚恋情况、希望子女能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每对父母都会做的事情,这也是父母对于子女爱的表现,但是逼婚可能是一些子女没有办法接受的方式。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爱,但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导致大家是相似的又是不同的。我们都以各自的方式爱着他人,一但这种爱是他人不需要的,就可能被忽视,甚至被嫌弃。
当然,影响父母与子女做出决定的因素并不是我们所描述的这么简单,想要家庭生活幸福还是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让爱的流露更加自然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