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11 闵丰书评
《乡土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经典著作,解析中国社会的人情与规则。
1. 土地依赖
土,塑造了我们的国民性、信仰和文化。
土,贯穿着农民生活的各个部分。
土,人民对它的依赖是熟人社会形成的原因。
“土”贯穿在传统中国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生命的整个过程,乃至影响到农民的精神状态。以土为生的生活是稳定、持久、不大流动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方田园中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
2. 熟人社会
一是拥有共同的“认识前提”。处在同一个生活环境中,彼此都熟知相关背景信息。
二是讲求“人情往来”。这是我国社会特色之一。熟人社会里无法不欠人情,最怕的是“算账”,如果彼此之间的人情债都算清了,也就无需往来了。
三是对于是不是“自己人”,有严格的界定。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是相对封闭的,对谁是“自己人”,划分是十分清楚的。
3. 差序格局:乡土社会结构的外在形态
差序格局,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纲纪和规则,它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延伸出去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也是中国人往往表现得私德有余,而公德有亏的原因。
传统的所有人的关系就根据差序格局而存在的。中国人关于自私的问题,就是如何划定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不属于自家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纵向的差序格局:尊卑有序的上下等级关系是一代一代形成的。
横向的差序格局,表现为亲疏差别。身居闹事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 礼治社会:乡土社会规范性的潜在规则
维持社会秩序靠的是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乎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
“礼治”的三个特点:
A依赖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即是社会规范,在社会学中称之为“社会化”或“文化濡化”。
B 主动服礼。
不同于法律,礼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主动服从于礼的规范。
C 无治而治。
理想化的社会秩序并不常有,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教化来改善。教化是必选项,不是可选项。每个人出生之后都需要接受教化。调理是另一种教化。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