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都会有人问“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我读大学时,院长曾经说过:“一个从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的学生,你去问他‘哲学是什么’,如果他能回答得头头是道,说的一清二楚的话,那证明他本科四年一定没好好学习。”可见,“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容易回答清楚的。
不过,拉姆在他的《西方人文史》中说:“每个人都可以过上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我想,这也是哲学存在的意义。
今天,我想就自己的学识所及来谈一点自己对于哲学的“起源”及“定义”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的英文单词是“philosophy”,这个词源于希腊语。在希腊语中,“philo”是“爱”的意思。而“sophy”则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最初,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谈论到西方哲学,我们脑海中无疑会立刻浮现出三个人的身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
思想家怀海特说:“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由此可见,是柏拉图,把西方哲学的框架搭起来了。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西方哲学开辟了两个不同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传统”。
苏格拉底没有什么著述传世,记录他的思想的主要文献——《申辩》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编写的。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我们说一个人过着“哲学”的生活,意思是说这个人凡事喜欢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欧美的大学,每年要发出去这么多phD的学位证书,而phD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的缩写,很多的phD学的并不是哲学专业,但最终拿到的是哲学博士学位。从这里也可以看的出来,所有的学问,学到最后都是哲学。
这是由苏格拉底所代表的一个“定义传统”,在“爱智慧”这三个字中,这一定义传统强调的是“爱”,也就是说,一种追求的姿态。
而在柏拉图那里,他强调的是“爱智慧”这三个字中的“智慧”二字,柏拉图诠释了“智慧”的具体内容,它们包括:
本体论,也就是所谓的“形而上学”;美学;逻辑学,它追求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
这就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的区别。所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当然有具体的内容,这些内容就包括:逻辑学、美学、本体论……但是,哲学也可以是一种态度,一种带着问题意识去生活,探索世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