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台北最迫不及待想去的除了诚品,就是故宫。
虽然至今还未曾去过北京故宫,但从藏品的珍贵度而言,当然是台北故宫更值得期待。
原先就了解到台北故宫的规模与北京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空间限制,所以藏品分期循环展示。于是默默希望能有机会一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跟随导游的路线,终于踏入台北故宫博物馆,按捺不住的是雀跃的心情。首先看到的是最不感兴趣的毛公鼎,因为对青铜以及它所代表的那段历史,关注甚少。倒是多媒体展示墙上的中国文字演变flash吸引了我的视线。毛公鼎之后,来到的是肉形石展区。看到栩栩如生如红烧肉的肉形石,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之后就是享誉海内外的翡翠白菜,比造物主还神奇的鬼斧神工更令人叹为观止。何谓创意?翡翠白菜就是巅峰之作。能巧妙利用材质,结合惊天地泣鬼神的雕刻,还能赋予美好的寓意,莫怪能列入国宝行列。只是可惜的是在其过往运输展出的途中,那只惟妙惟肖的蝈蝈的长须折断了,不禁让人扼腕。
随后在微雕馆有幸看到久负盛名的《核舟记》橄榄核微雕。整个橄榄核从船头到船尾估摸有2厘米,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船篷覆盖着船舱。船舱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帽子、长着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据《核舟记》所述,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却不足一寸,据说这个作品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透过展区前置的放大镜,亲眼所见之下,对于这种神乎其神的雕刻技艺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
随后在展馆内看到清乾隆粉彩黄地八卦如意转心套瓶,则更加费解。古人是如何创造出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艺呢?这件作品在形态上,同时汇集套瓶、转心和交泰的技法。整支瓶子的结构相当复杂,外瓶能拆解成颈和身两个部分,而内瓶上部与颈相连,下底则和外瓶的内底套接,形成转动瓶颈即能转动内瓶的功能。特别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错并且实际切开的如意云纹,其看似分离却又彼此相连的关系,正是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国泰民安的含义。现代人运用科技扫描了整个作品,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分解了整个作品的内在结构,才能发现到如此奥妙,实在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走马观花重点欣赏了一些稀世珍品之后,自由观赏环节,特地前往书画馆三次,令人遗憾的是未能看到《快雪时晴贴》,但失落感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在书画馆,看到了赵孟頫的字,郎世甯、唐寅的画,还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以及很多很多名家的字画艺术。更看到了仿制的多媒体互动《清明上河图》,尽管真迹并未能展出,但多媒体互动卷也相当细致入微,让人大饱眼福。
最后在台北故宫的收藏品商城,眼花缭乱迷失在的各式纪念品中,让人觉得囊中羞涩。做工精致的纪念品,极富想象力,让人爱不释手。最终理智的选择了一副嵌有《清明上河图》三棱画面的小烟盒,一个摹刻着怀素和尚《自叙帖》的名片夹,作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