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华杉详解
“弘”,弘大,弘扬,发扬光大。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弘大,道不能使人弘大。
道之兴废,尽在于人。人类社会之初,是蒙蒙昧昧、浑浑噩噩、慢慢的。西方有先知,东方有圣人,才智德日成,文物齐备,有了文明。这就是人能弘道。为什么有的社会,几千年还停留在原始社会? 因为没有先知,没有圣人。用历史学家的研究来说,一来生存的挑战不够,如果水草丰美,狩猎采集,简单生活就能生存下去,比如北美印第安社会,就诞生不了高级文明。而中国社会,因为要应对黄河的挑战,很早就“大国崛起”了。这方面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第二个原因呢,还是人,是人口。如果人口规模不够,有道也传承不下来。就像一个家族,如果人丁不兴旺,老祖宗有一项绝技,却没有儿子愿意接班,这绝技就失传了。古代一些“技艺家族”,一项绝技能传十几代,比如清朝的“样式雷”,雷氏家族,一个家族二百多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靠什么?靠儿子多,总有愿意跟爸爸学,而且有天赋的,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他就跟爸爸一样,天下第一。
美国曾经有一项研究,研究家族企业,发现在第二代手里往往会差一些,到第三代又好起来了。为什么呢?找到一个解释,到第三代,家族人口多了,家族人才库大了,有愿意接班并且能力够强的人了。而第二代,他可能愿意拉小提琴,对爸爸的企业没兴趣。今天的中国企业,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他(她)若没兴趣,或没能力, 或两者都没,爸爸的道就弘不了,因为没有人!
社会也是一样,靠人弘道,人口规模不够,文明技艺,都很容易中断。有人口规模,才有专业分工,才有“集体大脑”,而且这集体大脑能不断进化,其进化的速度,也取决于人口规模。这个道理,要写又是一本书。这书也有,是一位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博士马特・里德利写的《理性乐观派》,这个我也推荐读。人是最大的财富,多子多福,几千年经验下来,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人们居然也搞不懂。这个道理,也得靠人来弘。
再说说道不能弘人。
那道一直在那里,如果道能弘人,那不是天下人人都是圣人君子,世世代代太平无事了吗?所以学必须要人讲,德必须要人修,道必须要人弘。
这要靠领导者率先垂范。比如我们一个公司,搞企业文化,搞管理制度,以为文化制度都在那里,都齐备了,公司就好了吗?首先它 “齐备”不了,永远在动态变化中,其次如果领导者不是那个人,没有那份心,落实不了那行动,所有的文化制度都会废弛。
所以组织要建立文化,要推动变革,领导者一半的精力要用于内部沟通,要宣讲,要辅导,只有你这个人,能弘这个道。一个社会, 总是治乱交替,总会有礼崩乐坏的时候,礼崩乐坏之后靠什么?靠人!总得出现一些人,他愿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现在有一种批评的声音,说“中华两千年文脉已断”,又时常有人说那句出处不明的老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意思是宋朝亡了之后,中华文明就已经亡了。说这话的人,看样子都很愤激,也不知道愤激谁、批评谁。你若觉得中华文脉断了,你把它接上嘛!圣人典籍全在,一个字都没少,就是要人来讲、来弘。崖山之后,明朝还有王阳明,把中华文明大大推进了一步。明亡之后,有王夫之,亡国不能亡文化,他来接上。民国之后,又有钱穆,在香港办新亚书院,传续中华文脉。代代都有人,他们不愤激,治乱兴替,上下五千年见得多了,身处自己的时代,就知道自己的使命,赶紧干活!中华两千年文脉已断么?我就把它接上。崖山之后无中华么?有我!
刘澔觉
人能弘道,什么最重要,人,人,人。
纸化灰,物成土,枝变彩,声泣鸣,轰隆声,敬天地,亲人拜,龙蛇马,正时分,围梁走,绕柱行。
大风起,鹤西游,云飞扬,成仙人,寿天齐,言不朽,神永存,传万世,人人人。
这是我在爷爷的喜丧上,觉察的。前面一段是,所见所闻,及内心一些活动。后一段算是我对生命的思考了,尤其是最后,言不朽,神永存,传万世,人人人。爷爷有四个儿子,我爸和我三个大伯又有六个儿子。我感觉数量还是不够。
谁来传承?人多了总有人会站出来。
不要以为这件事和你没关系,你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前人的结果,没有那些解放军的牺牲,怎么能有今天的幸福,没有哪些人站出来传承经典,今天你读什么?没有哪些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你还能在这发脾气?
你也有责任,你也有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