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刻板印象和贴标签:
如何贴标签?这是一门手艺!
郭德纲的标签是“非著名相声演员”,
于谦“抽烟喝酒烫头”,
李菁“太刺激啦”。
徐德亮:“北大高材生”“新文哏的领军人物”
王文林:“有点意思”
张文顺先生“相声界最不平衡奖获得者”
何云伟“德云社的巨人”,就是“锯了腿的人”
现在老郭仍然用这种方法在捧人:
比如烧饼,名字就是标签
比如“骚浪贱组合”张鹤伦,闫云达,岳云鹏
比如“酒后失足表演艺术家”张云雷,
比如碎嘴子侯震,
比如“德云总尿鞋”高峰……
这些标签就像梁山好汉的外号一样,
让人耳熟能详,记忆深刻。
尽管我们了解并意识到它的存在,但,生活中我们仍旧不断地被刻板印象,以及不由自主地刻板印象他人,性别、地域、学历等标签背后都藏着一个刻板印象。
法师成了我的刻板印象,当我说了些逻辑性还可以的话,朋友说,果然是法师。
当我在朋友圈发吃喝玩乐的照片,朋友说,你怎么可以这么不学术?
当他们看到我,首先是贴标签。
人类为什么喜欢贴标签?
彩虹帮助我们给颜色贴上了标签:
红橙黄绿青蓝紫。
以此帮助我们更快地进行加工具有类别差异的颜色。
标签与去标签:
颜色的范畴知觉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分类,但从另一个角度想,这种标签化也导致了对类别内颜色差异的“不敏感”。
大脑贴的标签是很灵活的。
处于同一类别但不同位置的颜色与标签绑定的强度是不同的。
我们对处于类别中央位置的颜色分类更快,也命名更快;而对处于边缘位置的颜色分类就相对更慢。
去标签化:
贴标签会带来很多问题,然而总得在效率和准确性之间找个点。
我们给颜色贴上标签,这是蓝色,这是忧郁的蓝色。
我们给狗贴上标签,这是哈,这是蠢萌蠢萌的哈,可没准你家的哈想当一只妖艳贱货。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