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一次哽咽,好几次醍醐灌顶般地找到了苦苦追寻的答案。感谢武老师,我要好好整理下这次阅读过程中的收获。
我认为这本书的核心在于第二部分,也就是题目: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可以说第一张和第三四张所说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成熟的分离模式。我终于知道该如何解释成长过程中困扰自己的一些问题。我要把它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写出来,让自己充分的体会。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这句话突然让我想到了电影《返老还童》中年迈的女主角抱着自己已经回到婴儿的丈夫,那个孩子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太太,似乎在那一刻他记起了所有的一切,所以那饱含着深情的目光看起来那样深邃,这一刻,我的感受能被你感受到,我存在,你也存在,这一刻,便是爱。母亲和婴儿虽然不及电影情节那般曲折戏剧,但那种心灵的链接是一样的。当一个婴儿从妈妈眼中看到的是接纳与喜悦,那么他就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链接甚至比语言更准确,更有力。我多么希望这世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包裹在这爱的氛围中,但现实是残酷的,我妈在我刚出生不久,就要回去上班,早出晚归,留下我给重男轻女的奶奶照看,妈妈说我小时候身体不好,营养不良,总生病,所以也总爱哭,或许也有可能因为我天生就是一个高需求宝宝。太太给妈妈说奶奶经常会把哭闹的我锁在房子里面自己出门去,爸爸也不会管我。。。有时候我觉得妈妈不应该告诉我这些,我无法体会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环境,可以让妈妈在二十多年后仍然被那些阴影折磨,抑郁。。。只有一两张照片留下来,而我看到的只有压抑。其实有那么多不幸的孩子,或许比我的情况要糟糕很多,但我也唯有对自己的感受才是最为深切的,在这一个点回顾自己的成长,终于明白了那些痛苦挣扎背后的源头是什么,那就是——存在感。我的高三为何对我来说是一场精神衰弱的噩梦,我拼命学习不是掌握知识,满足好奇心所带来的天然快乐,而是用近乎偏执疯狂的方式追求竞争式快乐,为了老师和家人的认可,外在激励模式完全压倒内在激励,根本没有真正的自我。只有在老师,同学,家人的认可中才能找到短暂的存在感,所以外在的一切反应都会严重影响我的情绪,包括我对姗姗老师狂热的崇拜和爱,也是我单方面形成的一种不成熟的关系模式,在有这些领悟之前,我要么把这些痛苦归咎于应试教育模式,要么就是在自责,为什么我的心里这么脆弱,不成熟。还好,现在我会接纳自己的这些问题,不会苛责自己,试着做自己的老师,带自己走出来,找到真正的自我。
成为你自己。“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阿米尔汗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看过两遍,每次都热泪盈眶,记得在大二的时候看完这部电影就写了一篇日志,题目叫做《自由,就是成为你自己》,日志的内容只是分享了电影里面关于所罗门半岛上的岛民用咒骂的方式“砍树”的故事。有同学留言说不知道我的题目和内容之间有啥关系,其实我自己也没法说清楚,只是当时因为这个故事,想到的就是:成为你自己。当父母给孩子规定了一切事物的答案,那么孩子就成了他们意志的产物,当孩子离他们的内心越来越远,那么总有一天,就再也找不回自己了。有时候我在想,那些充满戾气的父母,如果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是不是才有可能更好的感受孩子的心,反而能真正跟孩子沟通。那么一个人究竟是如何成为“自己”的呢?蒙台梭利的“精神胚胎”观点,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精神胚胎的发育,不是别的,就是孩子的感觉。感觉,是孩子碰触任一事物时,在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这份感觉,会滋养他的胚胎发育。”这句话终于让我明白了该如何描述自己在大学里的那些探索之后带来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就是这一次次的成败体验,构成了我的自我效能感,在下一次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认为我自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也正如乔布斯的那句“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其实这并不是一句励志的话,告诉你这样做就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而是说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收获“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喜悦,你的精神胚胎得到滋养,所以你慢慢的,成为你自己,有了鲜明的个性,创造力和好奇心,生命之水才能源源不断的流动,那种活力和张力,是我生命的意义所在。
成熟分离。“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作者对于成熟分离的解释是:“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这样一来,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我想这个分离是双方面的,从孩子角度来说,当婴儿将“好妈妈”的形象内化于心,享受到妈妈无条件的爱之后,他心里就会有一个安全岛,然后就会放心独立探索,因为他知道妈妈是他坚实的后盾。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能不能做到情感上的“断舍离”是很重要的。这时候,妈妈给予他探索的自由和挑战的机会,孩子的自主性就会慢慢建立起来,的确,帮一个小婴儿做到所有他想做的事情,比帮他们收拾留下的混乱局面要简单的多。但是当孩子到了16岁,25岁,30岁,父母还能轻易的帮他们做到所有想做的事情吗,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能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从小控制包办,那么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还能还给他吗?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控制自己想干预的冲动。我想父母不能做到成熟的分离,应该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家庭中没有将夫妻关系作为核心,当一个母亲把自己的感情大部分都倾注和寄托在孩子身上时,要怎么分离,别说小时候,等儿子娶了媳妇都分离不了,然后就有了婆媳问题的发生,这个在本书的第四部分有详细的描述。
其实我认为成熟分离模式可以用两个词概括:爱并且独立。”因为没有清晰独立的自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围着别人的感受转,甚至为别人而活。“看到这些书中的话,我想到了莹莹姨有次跟我说,你跟博博都很懂事,尤其是博博会察言观色讨大人喜欢,但是好像有点过头了,感觉这样对你们不太好,她没有说清楚“不太好”的意思,但现在我明白了。我还想到了我的第一次独自旅行,在青海湖偶然认识的背包客果儿,被她“拐”去青藏公路一天徒步了40公里,在青海湖的黑马河我们一起起早看日出,她说了一句话给我印象极深,大概的意思是:你不要总是迁就着我的感觉走,要找到你自己的节奏,这么美的景色为什么不自己去感受一下呢。我感谢她,陌生人的一句话成了照进我内心的镜子。我想大概也是这句话激发了我潜意识的一些东西,自此之后一次次的踏上了一个人的旅程,好让自己更充分的感受周围的事物,寻找自己的感觉和节奏。还有玲,奕姐,露露,丹丹让我更深的认识了自己。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以此不断触碰自己的感受。你才能重新找到自己。
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的“生而为人,对不起”,他的意思是“我不能爱上你或者接受你的爱,因为那样我就没有的自我。”这话让我突然想到在清迈,跟那个路上“捡”的小弟弟讨论的问题,”为什么我喜欢上一个人的阈值那么高?“比较有趣的是这个小男孩是一个”阈值“特别低的人,甚至在Tutu车上旁边坐的陌生泰国女孩,都会让他有好感,有种想要继续接触的冲动。让我想到了潼潼,她很漂亮,但是她总说自己是一颗”铁树“很难开花,包括她现在的”大叔“,她说自己爱上一个人就会失去自我,所以不能跟一个爱太深的人结婚。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只是觉得很心疼她,希望她能真的幸福。看到书上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其实我们都是害怕去爱,害怕爱得不到满足之后的痛苦,不让感情升起,就不存在失望了。其实是对爱的绝望,内心才会变得如此局限,范围也会变得狭窄。但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太完美主义,直到遇见了第一次心动的Bob,我发现他也没那么完美么,个子低,长相不成熟,以后的发展地也不一定在西安,但是那个时候,我真的想跟他去任何地方。所以,我必须承认,是因为我害怕失去自我,而不是追求完美。不过欣慰的是,对于Bob我还是勇敢的爱了,去充分触碰自己的那些感觉,即使伤心流泪也是值得的。就像我在独自旅行中寻找自己一样,我相信我会逐渐打开自己局限的心,就像书中说的“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像孙燕姿歌里唱的那样:“一百次相爱只要有一次的绚烂,下一次 会更勇敢。”也像真真告诉我说:“菲菲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爱情,相信我,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真真,12年来带给我无数温暖和治愈的朋友,是武老师书中所说的温暖的过客:“在与家分离的漫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幸碰上这样一种人——你认为他们很重要,他们也喜欢你,无条件的尊重你,但同时又不与你黏在一起。那么这样的人哪怕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瞬间,他也会对我们起到治疗作用,会驱散我们生命中的一些错误,将我们拉向成熟分离模式。”感谢你真真,我是幸运的,这十二年来你都是这样陪伴着我。
感谢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让我触碰到自己感觉的人,事,物。我不会停下自我探索的旅程。我知道,这篇文章提到的所有问题都不是我一个人。因为我们都是一代一代轮回链条中的一环,我们生活的社会和时代形成了彼此不同的经历与体验,也造就了不一样的性格。生命是强迫性的重复,我愿不惜一切努力去打破这样的循环,解放自己的能力和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