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是一本影响力极大的育儿图书,它的作者简·尼尔森,和萨提亚理论的推广者一样,不仅有理论方面的著作,而且在实践中也建树颇丰。
作者简.尼尔森是七个孩子的妈妈,20个孩子的祖母。她大学是学儿童发展专业的,后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学习运用了一些心理学家总结出的方法,并且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创作了这本书。
提起《正面管教》就不能不说一说阿德勒,这个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心理学的学术核心“目的论”有别于弗洛伊德的“行为论”,其主旨在于人不应该被过去所束缚,应该更加积极地去把握当下,达成人生的目的,对人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指引。《正面管教》的核心观点就来自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合理的规则下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及尊重,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具责任感、严于律已、适应能力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将会受益终,下面将是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收获的一些内容:
一、正面管教:不娇纵不惩罚有效的管教孩子,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取得良好的学业让孩子们成就更好的自己。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本书所要讲的内容了。
二、和善与坚定并行:正面管教型的方式是有规矩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选择。“和善”更能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是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而言的,坚定”是父母的行为因爱而产生的规则和边界,是从行为指导的角度而言。这四个字将和影响孩子一生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认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同时也提到如何判断有效管理的方法,即可以参照以下四个标准:
1、是否和善而坚定;
2、是否有助于孩子们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根据以上四个标准判断你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即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不是那么简单,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省视自己的行为,把握好这个尺度。
三、归属感与自我价值认同:归属感依赖于爱,那是不是说我们只要给予孩子爱就可以了呢?不是的,应该首先认清真正的爱以及给予的正确方式。宠溺之爱、骄纵之爱、弥补之爱、苛责之爱都是借着爱的名义、行着伤害的本质。真正的爱应该是建立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深厚的情感联结,是一种用心交流和感受,平等而又不依附,给予而又不控制,促使孩子人格独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爱!父母爱孩子并不是说父母必须牺牲自己的一切自由时间陪伴孩子,也不是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更不是为了保持孩子天性不加任何干预或者奉行“不打不成才”的棍棒养育,而是在确保孩子感受到爱的基础上,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感受能力远远高过解释能力,所以,我们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行为目的传递的爱一定是能被孩子感知到的,而不是需要解释给孩子听的!“行大于言”在这里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他人和社会认同,在外界认同中实现自我价值认同,这不是简单的“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区分,因为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因此我们在和孩子相处时,要积极给予孩子独立做事和探索的机会,及时赞扬孩子的行为表现,让孩子在自我发展中获取成就感,从而发现和认识他的个体价值。孩子的价值感不是简单的赞美所能培养的,一定是基于孩子个体成长能力的夸奖,让孩子感知到不是因为“我是父母的宝贝”而优秀,是因为“我的成长、我的能力”而优秀,这样,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将逐渐建立,独立人格逐步完善,从而摆脱掉对别人赞美的依附,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
四、赢得”而非“赢了”孩子:“赢得”孩子而不是凭你家长的权威来“赢了”孩子,虽然相差一个字,但是结果确会完全不一样,“赢了”孩子是以成人的权威去压倒孩子,虽然孩子当时会听命于你,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其实会抗拒,长久以来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负担及后果,而“赢得”孩子是表示赢得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从内心上认同你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心理就会健康向上。
五、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不良行为的孩子各种特征,这个太重要了,书里面说到“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这句话说得太对了,非常赞同,书中讲到的几种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如果父母老师都能够了解的话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不良行为青少年了这几种背后不良行为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在引导方法虽然不同,但是也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设定特别时光陪伴孩子、给予安慰表达信任、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用语言你的爱和关怀等等,这些在处理问题上很多方法都能够通用,其宗旨都离不开对孩子的爱、尊重和自由。
六、鼓励是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做好办法:鼓励是家长帮助孩子时最重要的技能,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才能成长,鼓励是帮助孩子成长与学习的最好办法,很多时候,孩子在犯错其实是一种暗示,是在告诉家长,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了,需要被关注,这在心理上叫做归属感与自我的价值感。作者提到这一点,对我认知发生改变。之前觉得孩子犯错都是因为不懂事,不知道正确的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认为他需要被关注,如果我们家长可以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明白鼓励可以消除孩子做错事的动机,同时鼓励可以让孩子很乐意很主动地弥补他们的错误行为。比如当我们的孩子做出错事,对别人产生了影响,我们需要鼓励孩子他们自己为受害人做一些弥补的事情,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与处理事情的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爱和喜悦来到我们身边,愿我们因为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用生命去影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