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尿尿换纸片。
每当开春,学校门口甚至教室门口就会出现几个尿桶,凡男孩往桶里尿一泡尿,就能领到一一小片纸,大小跟如今市面上流行的拍拍纸差不多。
那时候我觉得能拥有这么一张纸片是十分幸福的事。因为除了作业本,我们很难能额外搞到白纸。但每次我站在尿桶前就拉不出尿,或者只能拉一点点,尿桶主人就会轻蔑地看我一眼,偶尔也会施舍似的给我一张纸片。但有几位男生却十分"厉害",课前尿一泡,课后还能尿一泡,这样他们就能领到两张白纸片。后来我才发现,他们每次尿后都是拼命喝水,一节课能喝下一大杯,因此才能尿尿不尽。而我没有杯子,也不太爱喝水,因此一般要到第三节课结束才会有尿意,但那时尿桶和尿桶的主人已经消失不见了,我的那一泡珍贵的尿只能白白浪费在厕所里!
开始我一直不知道那些接尿干什么?有一天奶奶把我和弟弟几天的尿拿来煮蛋,才知道“童瓢鸡子”的来历,才明白那一泡尿的价值远超一张小纸片。于是对于那些拿小纸片换童尿的人就颇有些鄙视,不再把他们当作慷慨的英雄,而是专干不对等交易的剥削者。
一泡尿换一张小纸片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但留下的后遗症就是看到拍拍纸就会生出一丝尿意;而闻到童尿蛋的气味,眼前就会飘舞一张张小纸片。
听说有好几个地方都在拿“童瓢鸡子”申遗,不知有否成功。只是我在想今天的一泡尿又能换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