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地道的民族科技人才,73岁才被国家同意退休。从我记事起,就很少见到父亲,他一身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忙碌,直到父亲68岁为所办纸厂出差遇车祸受伤住院,由我对父亲看护,病榻前父亲天天教我学习机械绘图设计,由此我才真正了解了父亲一身的艰难经历和人格的伟大。
父亲是武汉人,出生于普通人家,自幼就在武汉码头展转,见识了底层人物的艰辛,同时也看到了可以改变命运的另一种可能,就是一定要有一技在身,"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成了贯穿父亲一生的信条。
父亲自幼喜欢读书学习,打工空余时间从不与其他人一样混迹于烟酒赌博的场所,而是钻到书屋字屋与有各类身怀绝技的人物交流。十四岁那年武昌一技校的校长在一修理店发现了这个孩子的聪明天赋与勤奋,便问父亲愿不愿意到武昌三层楼(地名)技校学习,父亲毫不犹豫都答应了,自此走上了改变人生的道路。
当年的长江上跑运输的船除了民生轮船公司,几乎都被外国洋人的轮船所垄断,同时长江上的造船厂也为外国人所垄断。技校毕业后父亲便被一个英国造船厂的大胡子工程师看中,让父亲在他的手下打工,打工的报酬是管饭,大胡子在自己的办室一角支了几根棍子搭上木板便成了父亲睡觉的阁楼,父亲的工作是把英国人设计加工好的材料提到指定地方。
西方人做事是一向严谨,在英国大胡子手下干活的中国人因偷懒和悟性差不知被赶走了多少,而父亲在半年学徒期满后却被意外的留了下来。英国人怕父亲偷学了他的设计手艺,往往都是在父亲睡觉之后才开始设计绘图,那知精明的父亲却在阁楼上透过板缝一点点的仔细愉看,等大胡子回家睡觉后又下楼亲手比照绘制,这偷学手艺的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年,父亲每谈起这段经历,并感到自己偷学手艺如何艰辛,总爱说述英国轮船上的甲板材料如何坚硬,用最好的金刚钻打上去都只有一丝火花不见伤痕,让他感谈的是国力的巨大差距,更让他一身执着的为追求先进技术为目标!也因有这些年与英国工程师接触的经历,父亲学会了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不少西方绅士的为人与风度。
羽毛渐丰后的父亲开始独闯江湖,先后在湖南锰矿局、江西萍乡矿务局当技工,恰好还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安源路矿大罢工。父亲自来不关心政治,罢工运动结束后又返回湖南长江码头。
湖南长沙捞刀河是湘江的主要支流,在捞刀河边父亲认识了随外祖父在这里开店做生意的母亲,不久便结成伉丽,1938年长沙大火后母亲又随在长沙保卫战中为抵抗日寇侵略而加入国民党的父亲回到了武汉,凭着过硬的机械设计与操作技术在汉阳兵工厂当上了来福线班班长,抗战全面爆发后又随兵工厂迁至宜昌,最后落足重庆。
在重庆,父母经历了中国最坚苦的7年抗战,看到了被日本飞机轰炸后被闷死烧死在防空洞内几百上千人,更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并在重庆生下了我的三个姐姐。
抗战胜利后,中国急需恢复民族工业,重庆因抗战期间汇聚了大量民族资本家和高端技术人才,父亲便离开汉阳兵工厂到了中国第一家造纸研究单位“重庆造纸研究所”。研究所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工艺工程师,却无机械设计师、安装操作技术人员。这让父亲的技术特长很快得到了发挥,中国当时根本就无制造机器的钢铁材料,父亲凭着几十年的过硬本领,除了个别配件从国外进口外,大部分机架结构用木材等拼凑安装起了中国内地笫一台造纸机,在1947年拿出了产品,此后更是在研究所担任起了教员。
1949年初,乐山民族资本家江国柱多次到重庆恳请父亲帮助建设乐山乐华纸厂,几经思虑后亲对江说道:“如要我帮你,技术上的事情必须一切由我说了算,否则你把钱堆的比我人高我也不帮你。”在得到江的承诺后,父亲便带着母亲和三个姐姐举家逆江而上抵达乐山,在乐山乌尤山脚下建造起了一个造纸厂,取名乐华纸厂。后来收归国有成了嘉乐纸厂的分厂,嘉乐纸厂与乐华纸厂合并后父亲又成了嘉乐纸厂总厂动力车间笫一任主任。
建国初期政府给江国柱的任务是必须尽快生产出纸张并销售出去,养活全厂工人并依法纳税,但当时工厂原材料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优质纸张,恰好解放军在银行收缴了大批国民党发行的纸钞票“金圆券”,用卡车押到了纸厂销毁,父亲立即组织开工,用这批收缴的纸钞票生产出了应该是当时市面上最好的纸张。头脑灵活的资本家江国柱当即把纸装上船从成都沿岷江、长江经宜宾、泸州、重庆、宜昌至武汉,给当时卖纸的纸庄老板们介绍说这是我请留洋专家向春庭生产出来的纸,有他我会永远会给你们永远提供好纸卖,纸庄的人那里见过这么好的纸,前后有上百家收到一些纸张样品后便交足定金要求长期供应给他们,这一来乐华纸厂很快有了充足的周转资金,盘活了奄奄一息的工厂。随着上世纪50年代一系列的运动,根本就没有更多的纸张提供给纸庄,我父亲70年代谈起这事都说不知还欠了多少纸庄的纸与钱啊。
乐华纸厂1950年用于生产高档纸的
第一批原材料是收缴国民党的纱票
父亲身材魁梧心底却很仁慈,在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时资本家江国柱因受不了打击多次寻死都被心细的父亲救下。一次江被叫去洗高砖烟囱,不小心摔伤了手,便悄悄的去乌尤寺山下的一个树丛中上吊自杀,父亲因之前就感觉江神情不对,在后面跟了过去,并叫上工人把江救了下来,亲眼见到这事的母亲和姐姐多年后都不时感叹!到乐山后母亲又生下了哥哥与我。
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建办乐山乌尤山脚下的乐华纸厂到嘉乐纸厂当首任动力车间主任,父亲不但精通造纸机械设计制造,更掌握了造纸工艺流程技术,他的能力被国家有关部门看中,1959年底父亲就被指派去甘肃平凉支援建办纸厂,在吃饭都十分困的国家特殊时期平凉地委书记亲自特批父亲每天必须有鸡、有肉吃。
1964年甘肃平凉造纸厂建成顺利投产后,父亲又被指派去支援广元、绵阳纸厂建没,之后又在三台建办了两个纸厂直到73岁才被批准退休。
文革期间父亲因被人揭发参加过国民党被分到厂里的学生抓去批斗过两次,戴过高帽子,后都因父亲是当时的高科技人才改为只准帖大字报不准抓人去批斗而平安渡过那十年。
父亲平时是特别注重为人与仪表的一个人,记得在有一次我家老院子里一圈上了年纪的人在吹牛,我拿个小凳子也坐进去,却没注意是背对着年纪最长的一人,立马被父亲狠狠教训了一通,教育我要懂得恭敬面对年长的人。当时受条件限制,他教我绘图时是在床前放张桌子再放上绘图板及绘图工具等,有时我感觉坐累了就向后顺势倒在床上躺着,父亲见后就会用手中的文明棍敲向我头上,说绘图设计必须要坐直,要有坐像才能有所进步。父亲自己随时都是以有良好教养的形像展现在人们印像中,直到去逝前他老人家走路、坐姿身体都是笔挺着的,在行动上真正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父亲对穿着也是很讲究的一个人,在我读初中时就穿过他多年前穿后又传给哥哥穿的过英国生产的灰色风衣,在我穿时虽己很旧,但两个肩膀和两排扣子内衬的马鬃毛仍还支撑的风衣笔挺,直到风衣在我身上穿烂马鬃毛才掉出。
1973年父亲终于被批准退休。那时我因父亲曾是国民党员被人被歧视不能参加工作,父亲回家后让我重新拿起三年前学过的绘图工具,仍重复惯穿他一身的那句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一点点一步步的让我从机械基础理论、底图、描图、正式绘图学起,并还在天井里安了另外两张绘图桌,让与我同龄的两个小伙伴共同学习机械设计制图,其中一个在1981年因有机械设计本领成了乐山啤酒厂技术科科长。
父亲73岁退休的消息很快被当时急需恢复民族工业的很多地方知晓,当年就有不少地方的工厂派人来家里找父亲去支援办厂,1974年父亲决定受邀去靠长江边的重庆木洞造纸厂帮助建设,并带上已跟他学会机械绘图的小儿子我同去。
与重庆木洞纸厂部份学员合影(左上为笔者)
坐落在长江边的木洞造纸厂是由一家木器藤器厂转型而改为造纸厂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父亲呕心沥血的为该厂培养人才,还硬是采用土洋结合,利用该厂非常有限的资金在一年的时间把一个土山包上的造纸厂建了起来产出了市面上急需的有光纸,在木洞纸厂建设期间机器设备安装完成却又无人设计房屋把这些设备盖上,我因有机械设计基础就去重庆西南建工学院进修了半年多,就把所有厂房也设计出来,会同工人把厂房建盖好了,这为我后来转行在建筑设计施工行业施展拳脚打下了良好基础。
笔者随父在洪雅庙建办纸厂时
1975年底,洪雅县二轻局领导得知父亲与我在重庆办厂回到了乐山家中,局长亲自登门恳请父亲去为帮助该局下属的三个纸厂解决技术关键,(条件是保证把本应下乡的我例为该县的技术人员编制去洪雅后当月就兑现了,这是后话),其中高庙纸厂是有两百多年手工抄纸历史的老厂,技术工艺落后跟不上东南亚华侨需用烧香拜佛、 祭奠祖先用竹浆生产的纸的要求,于是父亲又带上我又奔赴与峨眉山后山交界的高庙造纸厂,利用高庙与七里坪十分丰富的竹子资源生产出了优质的出口竹浆纸,为洪雅县出口创汇作出了重大贡献。
笔者在离开高庙造纸厂三十多年后
去回味曾经住过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走马转角楼
父亲76岁时
父亲身体一直硬朗,并十分注重仪表、尊重任何阶层的人,父亲从来都闲不住,终身执着为他热爱的事业奔波,在76岁时还带一批年轻人到之前他建办的纸厂去学习操作技术,不想终因心力衰竭,他铁塔般的身躯最后倒在了他毕生热爱的事业途中。
谨以此文悼念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