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买了一口小电饭锅,没课的时候自己在寝室煮点东西吃。后来渐渐发展成周末大家都有空的时候,做一道家乡菜,约上几个老乡一起吃。于是给周围的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及便是“xx同学很会做菜呢……”“一直想吃你做的菜,就是没机会。”
上个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周末,周六参加一个集体活动,颠簸几趟车,到远郊搞农家乐活动。那是一场联谊,全场只有活动负责人扯着嗓子用故作轻松的语调说着欢快的段子,试图缓解两方素不相识的同学尴尬的情绪,带动大家进入游戏。然而那群工科男是一副平日里在男生堆咋呼惯了的样子,既不懂得礼让,也不会幽默,两边的负责人忙着打圆场,费力拉扯,活动终于是结束了。第二天,清早一场大雨,气温依然低。我推掉社团的活动,在寝室煮了一碗鸡蛋面当午餐。没有前一天满桌肉食的丰盛,却也因了省去的奔波、客套和聒噪,乐得自在安稳。
国庆假的时候,广州的同学坐了半天火车来长沙玩,刚好遇上接连的雨天。她难得来一趟,却因为天公不作美,不能好好出去玩,我也感到抱歉。她却说:“下雨天就不出去了嘛。在寝室里自己做饭吃多好,你不是说过,以后有机会要合住,每天一起做菜、吃饭吗?”于是我们窝在寝室里看电影,一起做菜。没有前两天景区里人潮的拥挤,也不需要饭馆里精致的菜肴,两盘家常小菜,一部老电影,足够填饱那一整天内心的满足。
我忽然想起,最初想买电饭锅,只是为了有那么一天,饿了的时候,可以自己煮一碗鸡蛋面——水烧开了,放一块面饼,煮散,打进一只鸡蛋,蛋黄完整,盖上盖子煮三分钟,蛋黄八分熟,下几片生菜,加调料。就这样一碗简单而不将就的鸡蛋面,足矣。
十月里,我进入新专业学习。原先从没有做任何专业上的准备,在全新的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的过程太漫长,甚至感觉一直无法进入角色。眼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这个专业学了一年了,别人上课时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亮观点、分析问题,头头是道;而我还来不及理解这个人的观点,马上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多少节课是这般在无法追及的懊恼漩涡里深陷。另一边是来自家庭方面,一些不言自明的期望,以及这样那样的“禁令”。最重要的是,自己预设的高期待值,以及急于自我证明的愿望。在专注于目标的一天天里,急而不达,懊悔,焦虑;目光集于一点的同时,忽略了身边的人和很多同样重要的事。最后终于被压垮——患上了焦虑障碍。原本就睡眠不好,后来出现了呼吸性心律不齐。在没来由的紧张情绪里保持微弱的呼吸,时刻感觉心脏会停跳;那种生活的天空,是一片恐惧的灰霾。然后开始了吃药的日子。
镇定安神的药慢慢地起了效果。十一月气温骤降,一个午后,我在冷空气里吐着“泡泡”,享受着长沙难得的晴天里暖和的阳光,内心平静安然。情绪慢慢能稳定下来以后,发现以往对自己实在是催逼过甚,不仅没有做好想做的事,还忽略了关心自己的人们,错过了身边的很多美好。“一个人如果只会追求最理想的状态,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会因此而变得不幸,”不巧就此应验。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钢琴家斯蒂芬对女主角丽萨说,“有的时候,取悦别人比取悦自己容易。”这大概是这位浪子对自己四处留情、半生风流的一句托辞。事实上,取悦自己的确是一件难事,对于自我期望值过高的人而言尤其如此。可是我们到底需要追求一些什么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呢?所谓“高富帅”、“白富美”、“男神”?“女神”的光环?学习上的好成绩?各种社团组织、活动以及人际交往里左右逢源的能力?这些也许曾经是重要的事,说实话,我的确也羡慕过这些东西。然而作为一个健康出了问题的人,我在心慌莫名的日子里,就着酸苦的药,把一切都看得轻了,也看清了——切勿舍本逐末。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谁都羡慕,都想要。但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不是要成为那些牛人中的谁,而是要找到对自己而言最珍贵的东西,至于其他,都可以删繁就简。
其实生活,也只要一碗鸡蛋面而已。饿了的时候需要一顿饭,累了的时候需要一张床,想表达的时候需要有人倾听,心情烦躁的时候需要安静思考——吃什么,住哪里,找谁倾诉,如何思考,都不是可以随便选择的事,然而就像煮一碗鸡蛋面那样,材料、火候,这些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就能给吃的人带来满满的小确幸,而不必山珍海味、大鱼大肉。饱腹而不将就,一碗简单的鸡蛋面里包涵的,恰恰是对生活一份小小的追求。生活的本质,是好好地健康地活着,去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感知所有你未知的美好,从最本真的哪怕只是细碎的美好里找到让自己心安的力量,满怀勇气地走下去,发光发热。途中可能会遭受贫穷或者不公正对待,但永远紧握那些真与美带来的勇气,拒绝成为外表光鲜,粉饰着香气,说着漂亮话,一门心思为了望不到边的名利不回头地往上爬,内心麻木冷酷的人。
生活,只要一碗鸡蛋面——希望你在饱腹的同时,也能细细品味其中的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