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真正想写点什么的时候,我发现我好像并不能够说有多热爱他的作品,有多喜爱他这个人。讲真,我其实并不了解他,只是偶然读过他的几部作品而已。第一次听到他,是偶然翻到的《最小说》。我不是一个喜爱读小说的人,接触到他的故事也算是一种意外。
小时代》我最初看到的是他的电影作品,很长时间后才翻了原著,原著和影片的内容多处不同。小一点的时候,单单觉得书里讲的友情很完美,稍大一点的时候,有点羡慕他们离不开的爱情,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就在想郭敬明为什么要以林萧的口吻来讲完所有的故事。
我一直不太喜欢上海,要说原因,我自己也不太明白。很多人讲过他文字里的奢华,过分的渲染和堆砌,不为大众所能接受。在我浅显的见解里,因为他看过了太多凉薄的背影,对这个世界无法克制的仇视,这种灵魂除却浮华的倒塌,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表达。所以他会选择上海;所以他在四个女孩的人生上画了四种音符,每一笔都是浓墨重彩,大喜与大悲不断交替;所以最后的结束,更像是一个预谋好的悲剧。
时隔两年, 我在最荒唐的高三看完了《夏至未至》,在最压抑的一段时间里,我读完了他的《悲伤逆流成河》。准确来说,并不是我压抑的时间,是一位对我来说很特别的人,我将她定义为哑巴。再到这里,他弄堂里的久久传起的钟声,已经是我蹉跎岁月里,打不开的悲哀。
我很想用“不虚此行”四个字来表达对他的文字的赞美,但不可否认,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对他的作品不敢翻阅,因为太怕悲哀的灵魂占据我的身体。
我一直将自己定义为耳聋患者,因为想做一个哑巴最完美的倾听者。我还想过大概三年,十年,几十年,或者应该说“有生之年”,如果我能遇到他,我一定要问他,为何最后仓促的收尾都是悲伤的影子。我还想告诉他:“你还是应该有坚持的信仰,不论你最后以北或者向南,我一直希望,天有多黑,你就会有多高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