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知指认知或良知,行指行为、行动。
关于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亦有阐释:“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闻阳明先生之言,恰如醍醐灌顶,静思己过,不由得愧从中来。我是一个被"先知后行"的限制性思维困住了手脚的人,曾有过很多的想法和创意,却都打着"先得去学,才能去做"的幌子一拖二延,殊不知唯有先做起来,于做中学,才能步步深入,学有所成。
有一个人,他资质平凡,看似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的著名画家余丹青先生。
所以,要在知与行中成长,应向丹青先生学习。想学吉他,就先买把吉他弹起来,不必等着报班、找老师;想学设计,就马上找纸笔,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不用等学会专业素描;想当作家,就从每天写几百字开始,无需等读完一百本书再动笔;想跳舞、练瑜伽,就在家里铺个垫子,马上开练,别想等抽时间去健身房、瑜伽馆;想减肥,就立马到楼下跑几圈,天天跑,从当下开始,不必纠结自己适合什么运动,选购什么装备。
由此可见,追求"先知后行"最多的,大概有两类人,不妨试着对号入座。第一类是求知型完美主义者,喜欢学知识,看鸡汤,常顿悟,把改变挂在嘴上,粘在心里,却总会陷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怪圈,时刻准备着,思前想后,慎之又慎,在机会到来时,又总没准备好,不断错失良机。第二类是惰性拖延症患者,天马行空的想法多多,真正落地的却很少,总给自己找"明日复明日"的借口,明日却依旧打脸,无休止地重复着一天的人生,美其名曰"空想家",不过是重症肌无力,"懒癌"难愈罢了。
想得越深,越惊出一身冷汗,感觉自己貌似是这两类人的综合体,越发汗颜!于是赶紧放下手机,站起身,去收拾一下杂乱的家,践行前几日刚学到的5分钟整理法。不多时,看着家中洁净一新的角落,顿觉神清气爽。"知行合一"果真是健康生活、改善人生的一剂良药!
朋友们,让我们尽早变身为能主宰自己人生的魔法师,去甩掉完美主义,飞越拖延症吧!要相信,"一二三,马上去做!"才是施展"知行合一"神奇魔法的唯一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