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正是周末。早晨八点,暖人的太阳已从东方升起。憋了一冬天的我,在这柔和明媚的阳光下,咋能还窝在家里?于是我起床从淮海电厂小区出发,沿延安南路向南一溜小跑,至太岳东大街,然后顺太岳东大街一直向东,一路上坡,随着向前跑动,地形渐陡,汗渐出,衣渐湿,太阳也越来越低,及至药王庙附近,太阳竟躲在了山后,看不到了。
沿着山路一路上坡,至一岔路口,有指示牌,向小山头方向跑,山路平坦,路边有壁画、凉亭、新修的精致的但上锁的旅游厕所。至一护林防火站旁边,有一条向下的水泥岔路,未标指示牌,问护林防火员,告知沿路下去便是中山头村。于是顺山路一溜下坡,坡较陡且弯多,路边有多间废弃的窑洞,主人已搬离多年,正面的砖墙及门窗均无,只是窑洞里白色的粉刷层还在拱形的壁顶上,也有炉灶的烟熏色挂在一偶,窑洞都坐北朝南,十几孔依山整齐而建,这里原来也一定是一个和谐秀美的小村落。沿山路突然一转,前方出现了一个村庄,路两边有了众多的房屋,我意识到中山头村到了。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普通的民居,但是引人注意的则是路南一个锗红色的庙宇,坐东向西,走近庙门一看,却是秋谷寺,门前墙壁上写有”阿弥陀佛”字样。顺山路继续往下走,便进入了中山头村。中山头村依山而建,东高西低,村落建在一山谷中,南北有山坡,不高但将村落挡得严严实实。站在村囗,从东向西看,村落就象一本翻开的书,路便是那中轴,两边的房屋窑洞便是那一行行的文字,有新盖的瓦房,也有古老的窑洞,惪是现代和历史并存,繁华与苍凉同在。一路下行,依次有贾家大院、裴家大院、范家大院、张家大院、常家大院等古破旧的院落掩藏在一座座新修的现代红砖瓦房之中,这些几百年前的古院落大都依山坡而建,座北朝南,正房一般是高大的,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窑洞,高大而挺直,几百年经风雨浸蚀而轮廓依旧,墙壁上虽有雨水冲刷的痕迹,但是窑洞的门窗雕饰却依旧有模有样。两边配房为砖瓦平房,也高大宽阔,南边便是院墙和门楼,门楼也是精雕细琢的,这是北方院落的特点,讲究门面。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个四合小院,有一进一院的,也有一进二院的、一进三院的大户人家,但看配房屋顶椽檩腐朽,有的房顶角落已坍塌,一看就是几百年前的老房子,历经风雨,但依山面筑的窑洞这些主体建筑却依然屹立端庄,保存完好。我很想进去细看但很多破旧的院落却深锁大门,近前想细看,便有猛犬狂吠。更有甚者,一些珍贵的古院落竟成了拾荒人的天堂,污秽的垃圾随意堆放在院中,使这些我眼中的历史瑰宝蒙上了一层阴影。沿路继续往下走下,便是平整的水泥路,边走边看,看的眼花缭乱,古色古香是这些院落的共同特点,但是每个院落的正房窑洞却是一个院落一个特色,绝不雷同。每一院都设计巧妙,匠心独具。路遇一村民,一聊还是以前淮海厂退休的,于是格外亲切,知道来意后,便热情給我指点各个大院的位置,并讲述了各个大院主人的传奇故事。
和其他地方的古院落相比,中山头村的古院落主要建于明清,建筑形式主要以独特的窑楼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山西,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特有建筑结构,而窑楼就更显的珍贵与罕见。中山头村的窑楼一般建为二层,依山势地形而建,充分整合地形资源,远远望去巍峨高大,气势雄伟。本来,建窑洞就要先考虑黄土的粘性,整体的韧性和刚性,这样券起来的窑洞才能居住安全。而多层的窑楼的建造,就更加困难。但是,几百年前中山头村的先人们依靠聪明才智建得一座座窑楼却几百年岿然不倒,并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窑楼建筑里里外外都匠心独具。为了增加视觉的美感和居住的舒适度、坚固性,窑洞内部建筑形式变化特别多,大窑套小窑,窑中有窑,窑窑相通。以村里著名的“凤凰窑”为例,整个房屋由一组窑洞(六孔)组成,呈凤凰展翅状,远远看去,真如一凤凰展翅,展现了建筑设计者的智慧和巧妙。这种窑洞不仅美观大方,宽敞透光,而且牢固耐用,居住舒服,人在里面无压抑之感。“凤凰窑”类似现在的一个大厅,而这个大厅竟然都采用窑洞的建筑形式而没有其他的支撑物,要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窑楼外部的墙壁和门窗,则饰以很讲究的砖雕、木刻,并留有神龛,供供神之用。就是窑楼的顶部也巧妙利用,栽花种草,既保证了窑顶的水土保持,又美化了环境。成就了一个屋顶小花园,几百年来,屋主人闲来携家人,邀好友,登窑顶,沐春风,赏日月,看花开花落,望远山拢翠,吟诗作赋,其乐融融。有的窑楼二层还设有过道,就像现代楼房的阳台,通风透气,站过道上便可观景赏月。除二层窑楼作为正屋外,大院左右都建有配房,前方则建门楼,上书匾额,配以精美绝伦的雕工,由此构成北方民居典型的四合院建制。门楼外则修建有影壁,又叫照壁,壁上有精美的砖雕,起到遮挡院内活动的作用。
我看过著名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他们是以一进进,一院院,院院相连,庭院深深,规模宏大著称。而中山头村的古院落则以独具特色的古窑楼建筑结构让人难以忘怀。中山头村的古院落规模都不大,但是集中在这山谷中,连成一片,各有千秋,蔚为壮观。
听村民讲,中山头村久最负盛名的是贾家。贾家大院位于村西路北,坐北朝南,一进三院,楼窑相通,内设暗道。门前曾有皇帝御赐的贞节牌坊一座,精致华美。清乾隆时,从这里走出一位武科举人贾世薪,很受朝廷器重。朝廷赐给官银,让他重修祖坟,光宗耀祖。贾世薪荣归故里后,在秋谷山寻到一名为“金龟探海”的风水宝地(前些年该地曾挖出古墓,据目击者说,墓穴十分豪华,墓内有精美的壁画,可惜已被毁)用来修建贾家祖坟。随后,贾举人又修建一条马道,从村西直至通焦家庄村,供村民习武跑马之用。贾家还想依秋谷山修一座大花园,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停工。
修有凤凰窑的是裴家大院,位于村内南岔街,裴家发迹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清嘉庆年间,该村有一人名叫裴老五(正式名称不详),以卖锅为生,供养家人。裴老五早起晚归,翻山越岭,在长治县贾掌批发上沙锅,路途漫漫挑回潞安府来卖,常年如此。话说有一天,裴老五吃过早饭后匆匆上路,在秋谷山上远远看见一匹马独自啃草,却没人照应。裴老五上前仔细一看,马背上驮一钱搭子,上绣“贾记”字样。裴老五心想,该不会是本村贾家的马吧?裴老五平时为人忠厚老实,岂能贪这意外之财。于是,裴老五放下扁担和箩筐,把马慢慢溜住,牵马送回贾家。贾家老爷万分感激,并说:“马、银因惊马而失,现在又失而复得,我就把此银两奉上,作为酬谢。你也不必做沙锅买卖了,用这些银两,做些别的生意吧。”在这之后,裴老五就用这些银两在河南嵩县开了一个油坊。由于裴老五诚实守信,经营有方,雪球越滚越大。发迹后,裴老五在本村盖起了裴家大院,主房为二层窑楼,一层为有名的“凤凰窑”。清道光年间,裴家又建起南院。据传当年裴家出过探花,因此在南院大门两侧各竖一根“斗杆”,以示家族威严。最令人称奇的是,裴家致富不忘本,自家供奉的财神与众不同,是先人卖锅时用过的扁担和破草帽。
另外,中山头村还有范家大院,而相邻的北山头村也有范家大院。据人说,北山头村的范家是从中山头村过去的。这不奇怪,因为历史上北山头、中山头、南山头等村就是一个村,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就分村而居了。北山头的范家大院至今保存较好。民国年间,北山头范家走出一个范子才,父亲范大申是前清秀才。受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范子才少年博学多才,成年后曾当过山西省政府议员、长治公款局长。在任期间,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因处理一桩公事得到省政府褒奖,阎锡山亲书“器重财轻”扁额赠范,成为一时美谈。
中山头村背靠秋谷山,俯瞰潞安城。在古代,秋谷山亦是风光佳地。据村里老辈人讲,山上松柏郁郁葱葱,树木遮天蔽日,庙宇亭台很多。1942年,日本占领了长治,将山上百年大树砍伐一空,文物古迹也遭损毁。对此,我们可从一首古诗里印证秋谷山当年的美景。清代长治县进士阎必卓写过《游秋谷山》,诗曰:秋谷乘春入,风柔气若熏。参差松貌古,斑驳石皴文。塔影浑摩汉,钟声半落云。琳宫开磴道,攀处翠微分。忽怪轻寒逼,峰阴雪尚余。风吟摇鹤梦,云宿到僧居。望远增怀古,凌颠欲步虚。从来饶野兴,兹拟结衡庐。山上现有龙王庙一窟。说它为一窟,是因为它太小巧玲珑了,没有院墙,没有殿宇,只是小小的一个砖窟,穹隆顶结构。不过,如此袖珍的龙王庙也算独具特色。据碑文记载,此庙为清代所建。山下有两棵百年侧柏,为省级保护古树,陪中山头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枝繁叶茂,也是古村落的一古迹吧。
村中还有土地庙,为近年新建,原庙已毁。从新庙本身来讲,并未有什么文物价值,但在土地庙发生的故事却值得我们铭记。远的神话故事不提,单说上世纪,这座土地庙就有日本鬼子、维持会、八路军等相继在此待过,并由此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解放后,土地庙作过村里的办公场所、小学使用。尤其要浓墨重彩地大书一笔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曾作为我军的临时战地医院使用。长治解放后,敬爱的朱德总司令来到土地庙,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说。
中山头村虽小,却以自已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一段历史,正是村不在小, 有故事便有灵气,有传承便有慧根,在这里一游,不但增长阅历见识,还愉悦放松心灵,让人仿佛回到几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