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新节目
坐公交车时,车上的移动电视正好在播《朗读者》的宣传片。朋友说:最近这个节目口碑不错,你有空可以看看。
于是这周我看了已经出的前两期,两期节目的主题分别为《遇见》和《陪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第一期。
第一期濮存昕为观众朗读了老舍的《宗月大师》,让我了解到每个人的生命中曾出现重要的人;无国界医生蒋励和她的朋友们为大家带来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了解到那些无私奉献的医学工作者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守护。
柳传志为大家朗读了儿子结婚时他写的话语,《写给儿子的信》打动了每一个人;周小林和殷洁夫妇为大家带来了《朱生豪情书(节选)》,让我看到即使他们结婚多年,也依然会为对方朗读情诗;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让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希冀。
也正是因为这期节目让我了解到许渊冲老先生,即使他已经96岁,但是谈到他最爱的翻译,他立刻变得神采奕奕。他提到林徽因的《别丢掉》时,情绪很激动,因为这是他翻译的第一首诗。听到许老念完这首诗时,也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到。
即使他96岁了,但他一直保持着向晚上“借时间”的习惯,他还打算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看到这里我们哪里还会为自己找借口说自己忙,没有时间学习?
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进行朗读了?
离开学校后,大部分的人都不再进行朗读。文字是无声的,而语言却是有声音的。
看书的时间不多,更别说进行朗读了,我们已经渐渐忘记朗读带给我们的感受了。
之前去哈尔滨的果戈里书店时,书店晚上八点会有朗读活动,可以主动申请报名,申请者在书店的中央用话筒进行朗读,朗读的内容自由选择。
那次我跟我小妹在该书店看书正赶上朗读活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坐在书店的中央进行朗读。对于小孩子来说,能够流利地朗读一篇短篇小说就很不错了。
接下来也是一个小孩子主动报名朗读,为什么都是小孩子呢,是大人忘记自己也可以报名了吗?还是说成年人的顾虑太多,在勇气上已经输给了书店中的小孩子?
也许我们可以每天在自己的房间,读一段文章,即使只是读给自己听。
你记忆里那个擅长朗读的人是谁
我还记得从小学开始,班级里就有擅长朗读的学生,每当轮到他们读课文时,我都会很认真地进行聆听。小学时特别喜欢听几个女生念课文,读古诗词,她们总会饱含深情地读出来,或是背出来。
我不擅长背诵,有一次学校要求一周背十首古诗。你们猜我背下来几首?
实际上我一首都没背下来,我以为老师就是那么一说,当然心里面也觉得我背不下来。但是班级里中有人能背下来十首,不仅背下来,而且背诵得也很有感情。
我一直有个毛病,在底下读东西跟站起来读东西是不一样的。初中时上英语课,一般老师领着读两遍后,会让我们在下面自己练习,之后再找人朗读。
每次练的时候,我都会很投入,但是一站起来就会平淡地读完一段话。同桌DD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她时常说:“我要不是你同桌,我真觉得你就是一个朗读时没有起伏的人。”
虽然我是这个样子,但我老妈是个十分喜欢朗读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她在家里时常会读一些东西,即使是在手机上看个新闻,也会时不时地念出来,更不用说某些文章了。
上高中时,班级里有个男生声音很好听,他也喜欢朗读,我们全班很愿意听他读东西。
有时高三上课时,我们没精打采的时候,老师就会把他叫起来,让他读一段东西给我们听。
就连化学课,老师也要求他给我们带感情的读一下题目。这个时候我们确实就会精神一些,虽然只是化学题,但很多人还是会被富有磁性的声音所吸引。
高二时语文老师要求每个人在上课后的五到十分钟,讲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如果你问我还记得谁讲了哪首诗词,我会告诉你我只记得那个男生讲了柳永的《雨霖铃》,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我到了现在依旧记得他朗读这句话时的语调。
因为他富有感情的朗读与讲述,让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其中,老师也被他的讲述所吸引。
那次分享他用时三十多分钟,他从讲台上下来的时候,距离下课仅剩几分钟了,但我们没有一个人觉得他浪费了上课时间,老师也被他的讲述所吸引。
大学时,室友的专业是播音主持,所以住在一个寝室的这几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她们对于朗读的声音要求更高,在寝室时也时不时会遇到她们练习。
还记得她们有次录音,我连大气都不敢喘,有一种呼吸都要放缓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一段特别的经历。
开启自己的朗读
我觉得朗读就应该这样,不仅自己可以享受其中,也让听的人十分享受。分享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人朗读时的感情。
看到好的文章时,不妨读读看,开启自己的朗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