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长:1小时40分钟
阅读内容:第六章 当下就要幸福(69页)
随着进入本书最后一个部分的阅读,终于对李雪的写作风格和思路有了个基本理解,所以越往后看就越感轻松。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但如何得到幸福呢?李雪认为走出剧情,活成真实的自我就会幸福。
01 百分之百自我负责
百分百自我负责是指——
我不再要求任何人为我的痛苦做出改变,我直接去为自己的幸福做事情。
完全地为自己负责,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情:
第一,跟自己的痛苦感受待在一起,告诉自己:痛苦是我自己的事,是我童年的剧情导致的,跟任何人无关。我可以陪着这份痛苦,它会过去的。
第二,想想我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开心的事情呢?想到就去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自己与家里商量更换工作,家里同意固然好,不同意也可以去做,不用在意家里想法而委屈自己,出现问题再解决;妻子和老公商量想去旅游,老公有事不去,那妻子完全可以自己单独启程。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三点问题:
1、不越界
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是走出剧情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要总是插手干预或让别人干预到自己的事情来。
当然如果从小就受家庭影响自我功能阉割的人来说,很多时候会形成依赖,对于这样的人首先要看他是否想要转变:如果想我们可以陪伴、支持和理解,给他空间让他一点点发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想,我们可以说拜拜,转身离开;
自我功能阉割是指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干预太多,所以孩子形成依赖,对于属于自己的事情都让别人替自己做。尤其会把这种关系演化到夫妻感情中,并且不会有好结果。因为一方在依赖的同时,又把小时候家长越界造成的憎恶和反感投射到对方身上,这时的对象已经进入了剧情,不再是真实的夫妻关系,而是曾经的家长。
女人的自我成长并不是为了取悦男人,也不是为了保全婚姻而委屈求全,而是为了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自由的人。
2、清晰知道彼此需求
在完全自我负责的过程中,当我们和外界发生关系时,要有清晰地逻辑思考,知道我们彼此的需求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避免什么问题,这样可使事情发展简单,不会被表面迷惑。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直接回归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样的思维方式几乎适用于所有事情。
3、避免自我意识在团体中消失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她曾经去参加完型治疗活动,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觉察,老师要求大家在平时讲话的时候就要注意用事实说话,而非自己想法。比如看到一个人脸拉长了,要说“我看到你脸拉长了,感觉你可能生气了”,而不能直接讲“你生气了”。
这本来是帮助大家区分现实和想象的一个自我觉知方法,但是老师会鼓励和肯定表达清晰的人,于是在这种评定过程中无形形成了一个新的现象:大家说的好的渐渐成为一个群体,而不好的渐渐被排斥。
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其实很复杂,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一个概念:平庸的恶,这是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她在参加对纳粹军官审判时发现:有的军官本人根本没有作恶动机,只是服从指挥把犹太人送到集中营赴死),指的是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下,没有思想、没有责任的犯罪,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而我们之所以容易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是归属感,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可。尤其在群体中的时候,自我的存在展现会有更大的压力和阻碍,所以我们更容易放弃自己的独立思想而服从群众,这也会让我们离真实、幸福更远。
活得越真实、越自在,自然就会有越强大的自我负责能力和越高的觉察力。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被爱照见的结果,而不是拼命追求所谓更好的、更正确的自己。
02 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带着很多标签,这些标签可能是在我们无意识下被人贴上的,之后不断强调强化了我们按照标签展现自己,久而久之,我们可能就忘了自己真实样子是什么,更可怕的是我们不敢跳出这个标签,否则就会有一种罪恶感。
标签之下,无人自由。
试着走出标签定义的人生轨迹,全然地活出任何面相,体验任何体验,都没有错。
在家庭中,很多孩子的表现其实是为了家庭在做自我的牺牲(这个理论类似于家庭系统排列)。作者在书中举了个家庭例子:一个女子脾气很暴躁冲动,因为她家里几个哥哥和父母都性情温和,家中有事不平时往往是她第一个冲出去,但也因此家中被边缘化,家里认为她性格暴躁,于是在这样的反复强化下,她就变得更加暴躁。
想起我小时候胆子小,学习也不好。父母就经常会说我害羞、腼腆、比较笨、脑子不灵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这么相信着,而且也为此痛苦着。直到后来自己长时间的努力,才从现实中得到印证,慢慢改变些标签对自己的限定。
我们不仅要在意孩子表现不好时会被我们贴上标签,更要注意孩子表现很好时,是否是因为我们的某些标签对他的强化作用,因为这个更加隐蔽。
所以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贴上很多标签、套进一个又一个框架里,只有尝试从这些标签、框架里跳出来,我们才能见到真实的自己、幸福快乐。
03 意识与潜意识撕扯
多接触真实世界,逐渐从头脑中那个封闭的世界走出来,就会慢慢疗愈。
我们的意识会给我们制造一个世界,我们误把它当作真实。而潜意识其实更加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所以作者在这部分重点说的是拖延症,她从精神分析学角度重新解读了拖延症,认为造成的原因有两个:
1、“这不是我选择的”,即没有主体性。
我们小时候做的一些事情可能不是我们自己想做的,而是被大人要求的。比如吃饭,这是生物的本能,但是大人却自以为是觉着我们没吃饱,追着吃,逼着吃。于是吃饭变成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便会在饭桌上磨蹭。
这个例子我深有感触,我小时候就是每次吃饭都要1个小时以上,我清楚记得就是因为我吃饱了不想吃了,家长不同意,认为我没吃饱,必须按照他们说的吃多少。甚至每次吃饭还要求吃饭的速度,所以对我来说每次吃饭犹如上刑,痛苦万分。
甚至有一次我宁愿和家里打赌一顿饭不吃了换以后不要管我吃饭。结果家长看较劲不过我,和我说不是一顿,是一直别吃,而且还让我在阳台待着不许出来。我就那样在阳台待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还是为了想出去玩,才被迫说饿了要吃饭。但此后吃饭也没有好转。
看到小时的自己我也在想:我们认为孩子身上的有些问题真有那么严重吗?是不是我们太过焦虑,把孩子一些无意识的偶尔现象,或者成长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现象,当成问题来管了。
2、脆弱的全能自恋
我们很多时候不想开始一件事,是因为我们活在自己的假想世界中,在这种假想里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享受这一切。所以我们担心一旦开始一件事,就会遇到问题,从而拖延不想面对。
想想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参加证书类的考试,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自己上学学习并不是很好,也很痛恨应试教育的笔试。于是在工作后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打造自己的实际能力上,即使很多人劝我要拿证都没去。可能是因为自己觉得实际能力提升不错了,得到众人认可。怕回到笔试考试让自己重回上学的痛苦、再次看到弱败的自己,于是便一直找各种借口推脱。
所以我们只有在平时生活中保持持续的自我觉察、自我认知,才能在过往的关系模式中逐渐走出来,看到真实的自己。
让我们感受自己的内心,用爱接纳此刻的自己,迎接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