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孔子《学而》篇里的话。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都不一样。下面说说我的理解。
这是孔子对君子德性标准表达的一句话。字面的理解就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但这样的解释其实太宽泛了。地球上那么多人,怎么可能人人都了解我呢?一有人不了解我,我就生气,那肯定活不长的。
要理解“人”在这里的含义。人是怎样的人?其实这是一个限定,孔子的这个“人”应该是有时空的范围的,肯定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我们要知道,君子在古代是非常难做的,因为对君子的道德品质要求非常地高,但正是这样,才显示出君子的可贵之处。这也是君子与一般人的区别。
一般人对于不了解自己的什么人会生气呢?曾经了解自己的人!尤其是自己帮助过的人尤其是自认为掏心掏肺过的人。这种人自己曾经向他展示过伤疤,可是他不但不觉得这种信任的可贵,随便拿出去轻怠,但是这种人呢,都有一个特征,特别会说好听话,表面工作做得特别到位,让你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心里却是不舒服的。
孔子却说,这种人不了解不要生气。为什么呢?你生气,他还是不了解,并不会因为你生气了他就了解了,事情是不会因为生气就得到解决的。这种人往往非常自我而且缺乏反思精神,君子之交不能共鸣的原因是,双方总有一方不是君子,因为君子之交是只能在真正的君子之间才会产生的。没有“愠”的可能性!
“愠”对自身和他人都不是什么好行为。而且“愠”是能伤心神的,因为气总是提着,人是处于不稳的状态的,这样的人遇见非君子才能共鸣,而遇见君子他是会浑身不舒服的!
总以为自己足够重要,所以才会“愠”。大千世界,不是围绕一个人转的,明白这层,君子是不会“愠”的。
如果一个世界是歪斜的,那么君子正的时候,一定会被大多人看成是歪斜的,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愠,知比认困难,知也是私人性质的!好为人师,其实孔子本来就是不提倡的。
做好自己,就是很完美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