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教已经六个年头了,我很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英语,所教出的学生英语整体也不赖(少数除外,哈哈)。我从前关心的都是测试时学生的总体情况,或者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如果学生的成绩是优,并且他也会运用,那么我一般不会去想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读”,而不是“爱不爱读”。
教学的目的不就是“会不会读”吗?就连“爱不爱读”也是为了“会不会读”才去考虑的,不是吗?常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学生为什么不会读呢?哦!原来他不爱读。那怎么使他“爱读”从而“会读”呢?
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这篇课文说: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它是不是也为了“学生会读”而提出的策略呢?
带着好奇心,我一段段读下去。
读完,我感觉我的这种短浅简陋的想法只是它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
它在第二段中提到了原因: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原来它关注学生爱不爱一个学科,是为了更深远的层面:智力和精神以及志向。
爱上一门学科还有是为了志向的确立。这在第三段里详尽地表述了。但这绝非易事,教师需要拥有自己的学生(全心全意献身于这门学科的学生),自己的学校(少年物理学家学校),自己的专业教室,在这教室里设置“思考之角(一个角落)”,“难事之角”,“幻想之角”,还要有自己的“实验员”。
热爱一门学科原来有如此深远的意义。
那么教师该如何争取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呢?尤其是那些常常无动于衷、态度冷漠的学困生。教师怎样才能幻想他们的意识呢?
这应该很难。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教王宁,他有着绘画的天赋和讲相声的潜质。可是他偏偏不爱语数英任何一门主科。无论你如何循循善导,他就是不爱这三个学科,就是不写作业,有时真的很气人,明明答应地好好的,第二天早上作业要么不交要么交上来没法看。我常常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让这样的学生爱上我所教学科,难咯!
先睡一下哦。(2017.7.15, 下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