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学习敏捷,同时在公司里也尝试从原本无序的开发流程向敏捷转变,整理出一套比较简易的敏捷开发流程。
在开始讲敏捷开发流程之前,我们得先了解几个名词概念。
- Product backlog:产品需求池,即罗列产品需求的文档。
- Sprint:原意为冲刺,指一个迭代。
- Sprint Backlog:Sprint待办列表,指Sprint任务清单。
- Product Backlog Item:产品待办清单条目,简称PBI。
- Story board:故事看板,通常可以用于展现每天每个人需要做什么事情。
- 燃尽图:团队用于做Sprint内的进展跟踪图。
- 产品文档:记录所有的需求、变更记录。
- 站会:每日站会是开发团队的一个以 15 分钟为限的事件。
通常一个Scrum 团队由一名产品负责人、开发团队和一名 Scrum Master(简称SM,敏捷教练,通常是指导管理工作和辅助需求方案分析) 组成,团队不需要大,但要齐备。
团队组建完毕,就可以开始干活了。
通常需求会来自于外部(市场需求、用户反馈)或内部(战略规划),以敏捷的方法来收集需求,建议是采用User Story用户故事的方法(不了解用户故事的伙伴可以看看我前些日子整理的《谈谈敏捷中的用户故事》)。
当收集好需求,接下来就可以梳理出Product Backlog了,通常收集需求到Product Backlog这一步是贯穿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的,尤其是对于面向甲方的外包项目。
根据需求池,产品负责人和SM首先需要确定每一个Sprint的周期是多长,一般都是按照一周的时间安排,然后需要规划出接下来的一个sprint要开发的需求,并和开发团队一起根据这个Sprint Backlog对需求进行分解,形成PBI,也就是具体的开发任务。
当整个团队对PBI没有疑问或意见后,即可绘制燃尽图,将PBI按照日程分配到看板上,安排进行开发。在一个Sprint的进程中,每一天都应该举行一次站会,站会的目的是跟进一个Sprint的进度,然后解答团队成员的疑惑,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对进度产生影响。如果是无法在当前Sprint完成的任务,应该进行评审,推入到下一个Sprint中。当一个sprint完成之后,项目组应该对此进行评审,过审则上线,不过审也应该推入下一个sprint中。最后还可以开一个sprint的回顾会议,审视上一个sprint中存在的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然后推动下一个sprint的执行。
最终以此循环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