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听完了蔡康永和侯文咏讲读的《欢乐三国志》,惭愧得很,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三国时代的事件顺序。
当年高考结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爸说:“你以后要去重庆读书,应该把《三国演义》看一遍,了解一下蜀国的历史。”可惜整整一个暑假,我都没有把书看完。
这次听完了三国的故事,给我的感受就是悲凉。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短短一百多年里,出现了那么多的英雄人物,可几乎每个英雄都是以悲剧收场。吕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猛将,可惜他留下的并不是多好的名声,最后投降曹操而被缢死;周瑜智冠群雄,儒雅飘逸,三国第一美男,却生不逢时,遇上个诸葛亮,就是弄不过这村夫,抑郁而亡;诸葛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简直神一样的人物,扶阿斗扶到自己累得吐血而死。
蜀国灭亡那章,听得我心里酸酸的。“刘阿斗的投降在西元263年,蜀汉帝国就此宣告结束,这个由刘备在西元221年所建立的蜀国一共存在了43年。至此,三国演义变成了二国演义,而全书中最受欢迎,最受崇拜的赵云、关羽、诸葛亮全都一下子变成了没有国籍,无家可归的飘荡的灵魂,他们在天上会不会被曹操、司马懿和周瑜取笑呢?或者这些提早离席的英雄早就在另一个世界达成了大和解,永远不会再为了政治的对立而拼个你死我活了呢?”
17年后,吴国也被灭,于是从地图上看起来,三国变成了一国,司马炎完成了曹操跟刘备、孙权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但这并不能说明司马炎比较厉害,相反他实在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晋国在司马炎的领导之下,竟然能够搞到六十几个皇亲国戚你砍我,我杀你,这样就闹了16年,动不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小兵和小老百姓被杀害,搞得五种异族先后入侵,上演了“五胡乱华”的惨剧。从西晋到东晋,终于分裂成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中国就这样一连动乱了四百多年,最后终结在了隋朝的手里。
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普遍的历史规律。三国的结束,西晋的成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司马炎只不过是捡到了一个现成的便宜。
《欢乐三国志》最后一讲“再见了,英雄”里说:“历史是一步一步累积而成的,就像科学一样,科学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出现一个牛顿,这个牛顿可以站在所有奋斗过的巨人的肩膀上,来接受大家的欢呼。艺术也是一样,艺术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一定就会出现一个像毕加索这样的人,站在所有巨人的肩膀上,望向一个更远的明天。就算没有牛顿,没有毕加索,也会有其他的人,来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接受欢呼,接受崇拜,只不过时间也许会早几年也许会晚几年罢了。”
照这样看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那我们是不是也不用努力了?任何一个时代,一小撮人的作不作为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意义,那为什么那一小撮人还是要拼命的努力呢?这是我听完三国的故事之后最大的困惑。
但我从来都不是那一小撮人,一个时代是什么样子,我就会呈现什么样子。这大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弊端,人们普遍没有雄心,也没有意志力。
三国给了人很多选择的机会,从东汉末年开始,很多本来不可以违背的规矩,竟然变得可以违背了,各种不可能的事也变得可能了。至于战争不断,这是文明为了得到新的生命,一定要付出的代价。
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英雄人物看似没意义却不得不死去。人生在世都只有短短几十年,但这几十年里我们的存在是会带着整个时代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
或许历史也是一样,“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虽然有人做了皇帝,有人凄惨死去,可是到了现在,这些统统都变成了回忆。所以明朝的杨慎才会在诗里面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两千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们不再有人记得这些人曾经拥有的是多大的权利,也不会再那么在乎他们谁赢了,谁输了。我们只记得这些人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人格,活了怎么样精彩的一生。
三国时代最让人感动的,或许就是这些超越了厉害、超越了死亡的强悍的生命力。不管时代是多么的飘荡、动乱,往往就是有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以不凡的意志力和创造力,为自己也为整个时代创造出不凡的梦想。他们那些曾经发光发热的热情,历经了时间的考验,依然栩栩如生地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历史人物最风华绝代的时刻。
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是母亲过世,司马炎戴一顶白帽子来表演孝顺,但竹林七贤里的阮籍,不但哭都不哭一声,还继续跟别人下棋、赌钱、大吃大喝,喝酒喝到吐血为止。人跟人的区别就在这里吧,是要假惺惺还是要真性情。
所以,当我们为三国人物喝彩、鼓掌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停下来想一想,如果我们也像所有正要上场的英雄一样,那我们要为自己演出怎样精彩的好戏?
最后,任何一段历史都不应该被辜负,一个人的生命幸不幸福,精不精彩,全看你活在这世界上的每一天给了多少人的温暖、快乐,为自己的梦想燃烧了多少的能量,又放出了多少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