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卡片
见:
《影响力》这本书,据说是由于作者特别容易受骗,也受过很多骗,于是想要研究自己和其他人因为什么特质而被人利用,印象很深刻的故事是本书的开始介绍某一种鸟被忽悠的例子,这一种鸟每一次听到有动物发出“叽叽”声,就认为对方是自己的亲孩子,会把对方拉入自己的怀里(研究人员把黄鼠狼娃娃里面塞了发音机),而不管对方具体真的是什么,对方即使是他的天敌也会因为“叽叽”声对它百般爱护,但如果对方不能发出‘叽叽’声,即使对于自己的孩子,它也驱逐攻击。
我们人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特别是知识增长迅速的今天,会需要处理的信息太多了,人处理信息的精力肯定不够, 而是需要有处理信息的方法,需要依靠可靠的一点原则进行筛选判断,但这些我们依据的因素又会随着时间和情景的变化而变得不适用,僵化,我们有时候不知不觉就成了上面说的鸟,依靠固定的因素迅速的行动,产生自动化反应行为(也可以当初快捷方式模式),这种鸟之所以产生这么片面的做法,是由于她的精力有限,除了照顾小鸡,还得面对自然的危害,对于不能发出“叽叽”的小鸟,也是说明小鸟的不健康,成活的可能性也很小,用“叽叽”声判断是否是自己的孩子,这种模式在她们一直以来的环境里是没问题的(除了研究人员作弄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直接行动的依据。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有哪些自动化反应会被人利用,有助于自己的反欺骗,我们的这些快捷方式,可以分为六种,稀缺、喜好、从众、承诺一致、互惠、权威。上篇文章写了《影响力》1
感:
以前认为人大部分是理性的,只是个别情急之下会以偏概全,但没想到,我们因为身处海量信息中,会形成像鸟一样的自动模式,会因此被人利用,做出相应的不理智的行为。
思:
商店的试吃,试用期都有调动人的互惠的这一机制,用了你的,多少会因为亏欠回报其他的东西,比如买更多其他的东西, 也许自己买的远比试用的贵;之前还听说,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看见有试吃的人会因为自己没有试吃,消耗了意志力而买更多的东西, 总之是容易让自己出钱;
人受喜好因素的影响,会容易到喜欢的人那里买东西,所以销售会与客户搞好关系。
价值贵的,会让人觉得更值,因为一分钱一分货的自动认知。
之前看过一本绘本书,讲的是毛毛虫群体里的故事,很多毛毛虫看别的虫都往一个地方爬,于是大部分都往那个地方爬,他们一只只踩着同类的身体往上爬,他们不知道顶端是什么,但都跟着争先恐后的爬,他们也不知道,其实爬到顶端其实什么也没有,却会因为爬的太高而掉下来摔死,其它毛毛虫以为他们摔下来的原因是没有爬到顶端就失败了,于是依然还在往上爬,他们就像叠高塔,毛毛虫叠成的高塔。 有两只毛毛虫就没有跟着爬,只在远远地在一旁顺着自己的天性成长,然后结茧,化羽成蝶的,后面飞在天上看着那群堆塔的虫子。 感觉画面挺戏剧的,大部分虫子受从众心理和稀缺的心理机制影响,争先恐后的朝着大家的方向跑,但那条路却不适合自己,看着又挺悲凉。 《影响力》的作者就说,从众和稀缺在很久以前是带给了我们方便,在不被人利用的情况是没问题的,我们要擦亮眼睛,找出一些骗人的情况。比如希特勒那样做坏事的,还有一些极端的宗教会利用人的从众和互惠心理让人顺从。
还有一个实验,一群猴子中间掉着一个香蕉,只要有猴子去拿那个香蕉,实验的工作人员就对在场所有的猴子电击,一开始他们不清楚,还会去拿香蕉,然后马上这里所有的猴子都被电了,后面因为猴子被电得多了,害怕了,就都不去碰香蕉,于是过一段时间,会新来猴子,这个猴子不知道,它会立马去拿香蕉,其他猴子就又被电了,于是他们把这个害他们被电的猴子打了一顿,并且提防它再次碰香蕉,被打的猴子就明白了,只要自己碰香蕉就会被打,于是它就不敢了,后面猴子又换了几个,新来的猴子只要准备碰香蕉,被揍的猴子就和之前的猴子一起去揍他,后面来的猴子即使不知道碰香蕉会被电,但知道会被揍,即使以前被电的猴子也都早已不再,他们也会对齐心协力地去揍碰香蕉的猴子。不碰香蕉就成了他们的原则,即使后面实验人员不再电击他们了,他们也会对碰香蕉的猴子揍一顿,并且怕碰香蕉。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到我们的一些社会规则的缩影,有时候引发规则的场景可能不在了,可是这个规则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我又想起情绪,一些恐惧情绪把一些行为固化了,猴子怕被打的恐惧,猴子打其他碰香蕉的猴子的传达恐惧。
行:
感觉得有意识的避免被忽悠,比如商家送我礼物,只是一种推销方式,与他实际价值比起来,我要看商品实际在其他方面的用处,不能因收礼物,为了减少自己的亏欠感而去白白付出;在看到一些限制折扣的时候,不能因为稀缺时间紧迫而不考虑商品的实际价值,竞争式地购买,尽可能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只要不是危险的事情宁愿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