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年后给“减负”下猛药,停止四大杯赛, 严禁中小学在开学两周内组织任何形式带有学科测试性质的考试、测验和练习,严禁小学在上午8:15,初中在上午8:00之前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一时舆论哗然。
有人说喊着“减负”的都是那些其实不需要减负的家长,牛蛙学那么多并不觉得压力大。身边的朋友像网友一样,对“减负”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很多小孩子已经上了重点小学的家长认为,如果家长推崇快乐教育,小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进行任何的小学知识准备和相关培训,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会非常吃力,经常在班级里排名靠后,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成绩很难追上那些参加培训的孩子,这种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可的经历,让孩子活得没有自尊,非常痛苦,所谓的快乐教育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他们认为人的一生是分阶段的,孩子在读书阶段是家长唯一可以帮上忙的,督促他,为他提供机会让他读个好学校,工作阶段家长也不会也没能力管太多了。如果不重视他的学习,让他成了一名三校生,三校的学校风气非常不好,孩子这辈子几乎就毁了。
而一些家长坚持认为,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幼儿阶段孩子对于数学的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开始参加学而思的奥数培训,明显是拔苗助长,事倍功半,还可能造成孩子的厌学和其他不好的学习习惯。那些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的家长更是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占满,导致孩子没有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上海的家庭教育,不是教育孩子活得幸福,而是希望孩子成为大人物,这样的压力不是一个孩子可以承受的。
在有人反对填鸭式教育的时候,有个家长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你以为你想填鸭就一定填的的进去啊?你以为那些所谓精英孩子的家长都是傻瓜吗?一个三岁话都不会说的孩子你让她背诗她能背的出来吗?能在3岁背到2000首诗,孩子的底子肯定不用说,而且背到这个数量肯定是有兴趣的因素在。天才总归有的,哪有怎样?自家孩子轮得上吗?你有自信自己可以一辈子静等花开吗?”
身边一些孩子什么培训班也没有参加的朋友,在大家的逼问下,也道出了所谓的快乐教育真相。自己的另一半本身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目前全职在家带娃,英语绘画都是自己教育的,两岁多的孩子英文已经讲得很好了,绘本也读了特别多,这种和人们想象中的零基础已经完全是两个概念了。
争论到最后,大家一致比较认可,牛蛙很多时候天赋本身就好,后天父母也非常重视对学习抓得很紧,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合适的环境。
对于很多人来说,孩子的天赋是无法控制的,自己唯一能努力的就是把孩子送入好的学校并且努力抓好他的教育。生育意愿的下降,少子化成为中国一场不可逆的演化,尽管在政府的官方媒体中还没有出现鼓励生育的字眼,但是人口政策的改变,全面二孩的放开,就释放了一个信号。因为少子化带来的教育奢侈化已经是一种市场现象,目前一线城市的很多培训机构都采取小班制或者一对一的方式,费用自然比较高,这样又把很多平民化的家庭排除在门槛之外。朋友提到她的两个儿子仅相差4岁,上海的教育环境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大儿子在读小学的时候,参加某教育机构的数学奥数培训,随时报名随时参加课程学习,而且学费也还好。现在小儿子读小学了,情况完全不一样,要参加培训首先要参加能力测评,能力测评需要有名额,要排队,能力测评结束之后还要排队等待名额才能参加学习培训,培训机构不是你想参加,你有钱参加就能参加的了。
无数家长的焦虑在于,我们不但要努力买学区房,还要努力让孩子尽可能参加各种辅导班,这不仅需要经济能力做后盾,还要求家长有精力和时间一直陪同、全程参与,这是一场耗心耗力的长跑。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天拼的就是学区房,君不见各大一线城市,老旧的80年代的住宅,因为冠上重点学区的名义动辄数每平方米数十万的价格,这哪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可以承受的?一套房子,倾尽三个家庭的毕生积蓄,还要背上沉重的房贷,生养变成一个最高级别的消费。
孩子,世界那么大,我想带你去看看。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被时代驱赶的人生,谁也逃不掉。社会把我们推到一个不得已的境地,看似有所选择,实际上别无它路,在人潮的推拥下,只能默默往前,艰难跟随大部队的步伐。
女儿睁着她萌萌的眼睛,看着我说:“妈妈,我现在的梦想是努力学习,考上成绩最好的学校。”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理解她所说的话,但是我知道她的老师、她好朋友的妈妈,以及我和家人,所有生活在她周围的人都忍不住讨论这个话题,忍不住期待她能一路开挂,成为那To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