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唯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反思当前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应对考试,甚至违反教育法规追求升学率,以引起社会轰动效应,获取经济利益。这是在办假教育,有诱引教育整体偏离轨道的危险。要办真教育,不搞假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不是应试教育的产品;要用教育的增值评价来引领学校健康发展,而不是用经济的增值和虚假的荣誉满足利益方的需求;要为民族的未来负责,而不要为社会、家长狭隘、短浅的急功近利服务;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努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生活,而不是泯灭学生个性,囚禁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我们要真教育,杜绝假教育!今天我就来谈谈教育的核心目标至真至善至美。
《向日葵》荷兰画家梵高
从小由于环境影响,我热爱大自然,喜欢写写画画,很早就接触到了绘画类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梵高,就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画家,在这里提梵高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真挚,以至于年仅37岁就创造出世界经典绘画作品,经典在哪?在于真!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生在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星空》荷兰画家梵高
梵高是一个对自然、生活都怀有真挚的爱的人,又是一个被社会、被生活所抛弃的人。梵高的悲剧是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不能简单的把他看成是个人精神不健全的结果。像他这种出生低微而又刚正不阿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无法找到出路。爱与背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梵高的悲剧人生。而他又是幸运的,如寓言中所说,上帝总是把他的宠儿放在最艰苦的地方。如果不是经历磨难,梵高就不会把他的一腔热情转化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无数次的拜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绘画的魅力,不论是文学家贾平凹、路遥、张爱玲还是艺术家张大千、齐白石、毕加索他们的伟大无不深藏本真的故事,因此至真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我的追求。
教育之求善
唯有一颗丰盈的仁爱之心,才能抵达教育的至境;唯有一颗充盈的善心,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立足于社会。爱,是善的表现方式。爱,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拥有一颗善心,要有向善之行。善对自己,珍爱生命;善待他人,传递善意;善待自然,和谐环境;善待社会,乐观向上。教育工作者把善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成一个有“善”的学生,就为社会种下一颗“善”的种子,无数颗种子在社会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传播,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是善的天下,和谐而无往不胜。一个具有善心、善德、善言、善行的学生,一定会立于社会而不败。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认知还没有形成,需要我们去引导。大道理谁都懂,生活中何为善,每个人的定义不同,有一次看到一位大叔过路时将地上的纸片捡起扔进了垃圾桶,瞬间被他的善行暖心,善良并不是让我们做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发生在生活的细节里,上学期我负责的楼道区域内展板掉了,实际上学生早早就告诉我了,可是由于手头事情多就没顾上,后来学区的宋校长随手挂了上去,说真的我当时是很感激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传递的却是善意的温馨。我接触的多是小孩子,单纯、善良、天真、活泼,有时候孩子丢了饭卡或者饭盒,其他孩子都会帮忙解决,有时候我感冒了也会有孩子主动问我需不需要药,善良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相信每一个善良的孩子都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2015年,学校领导提出了“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从此至善至美已成了学校师生共同的追求,在这里,希望我们的校园果真成为一个充满爱和阳光,被善心包围的和谐大家庭。
教育之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激发情感,使人积极向上;美,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美,能启迪心智,创造世界;美能传递,能感染,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学校是美的园地,美的辐射源;美的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于培养精神富有、气质高雅、积极向上的阳光学子,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应该把美的教育放在不可或缺的位置。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和专业培训,要有正确的美育观和美育技能,要德艺双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美德用心去做教育。欣赏学生,包容学生,以美启智,以美育美,甘为人梯。学校要营造美的环境,让美的环境濡染学生心灵。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真正的教育是立足日常生活而发生的。美的教育,不可急躁,不可说教,要一朝一夕,一点一滴,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浸润。让我们的学生具有美德、美言、美行、美的情操、审美观和审美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前段时间看了《新喜剧之王》,整部剧围绕一个女孩如梦,为梦想努力奋斗为中心展开,全剧演员素面朝天,无化妆,无美颜,演员脸上的痘痘都能很清楚的看到,很草根接地气,真实的刻画了小人物对美的追求,我觉得他主要在说真正的美不是外表的华丽和光鲜,而是内心的真实与善良,是一种诚实的,坚强的精神气质。
每个人都爱美,但是每个人的审美是有差距的,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千篇一律不叫美,千姿百态才精彩。”每个人有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也难怪艺术界将《断臂的维纳斯》称为经典作品,其中体现的就是残缺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记得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位老师组织学生画画,画一片叶子,班里绝大部分同学都照着老师的范画认认真真的画了一片漂亮的叶子,只有一位同学他画好叶子后在叶子上画了一个洞,洞里还画了一只毛毛虫,老师看到后很生气问:“你为什么不按我画的叶子画?”这个同学说:“我家树上的叶子就有小虫啊!”后来老师还是让这个孩子重画了一张和他范画一模一样的叶子,故事到此结束,可专家们并不赞同这位老师的做法,这个叶子上画虫的孩子恰恰是一个善于观察、本真、有梦想的孩子。而这位老师的做法恰恰残忍的剪掉了孩子梦想的翅膀。
马云曾说未来中国很多职业可能被机器代替,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创造力将很难立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应该跟上节奏,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教育的本源就是教人唯真、求善、赏美,三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孩子精神家园最深情的守望者,千万不要让学生在小学就被拿走美的梦想,中学被淡化了善的本性,大学失去了求真的勇气。教育既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心怀梦想,这是教育最朴素的追求。最后祝每一位老师都能种下向日葵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