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聪颖异常,机智善辩。
有一天,有位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说是要向他请教演讲术。他为了表现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待他讲完,苏格拉底说:“可以考虑收你为学生,但要收你双倍的学费。”
年轻人很惊讶,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加倍呢?”
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你怎样演讲之前,必须给你加一门课,那就是怎样闭嘴。”
苏格拉底不喜欢滔滔不绝的人,他对人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显然是希望我们多听少说。”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雄辩的作用,有很多纠葛与问题,再雄辩的语言解决不了,但是用行动可以轻易解决。如果用雄辩解决了,最后却无法与事实相符,比不解决的影响更坏。但是一个行动本身可能带有多重的含义,如果当事者不说明,是没有人能够从旁边揭穿的。
有师徒俩住在一座寺院里。师父非常有学问,弟子只有一只眼睛,因此读书很少。
有一天晚上,一个高僧来到庙里,要和师父辩论佛学问题,师父对他提出的题目感到非常困惑,吩咐他的弟子去辩论。
过了一小会儿,那个高僧来见师父,并且说:“你弟子真是个厉害的家伙,他非常机智地赢了这场辩论,所以我要走了,晚安。”
师父说:“在你走之前,告诉我经过吧!”
高僧说:“好,我先伸出一个手指代表佛陀,接着,你的弟子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佛陀和他的教导,为此我伸出三个手指,代表佛陀、他的教导和他的门徒,接着,你聪明的弟子在我面前挥动着他紧握的拳头,表示那三个都是来自一个整体的领悟。”
随后,高僧走了。过了一会儿,弟子气冲冲地跑进来,说:“那个高僧是一个非常粗鲁无礼的人。”
师父说:“噢?告诉我怎么回事。”
弟子说:“他一看见我时,马上伸出一个手指头侮辱我只有一只眼睛,但因为他是一个新来的人,我想还是礼貌些,所以我伸出两个手指,祝贺他有两只眼睛。这时,这个无礼的坏蛋伸出了三个手指,表示在我们中间只有三只眼睛,所以我气疯了,威胁要用拳头打他,他才算罢休。”
这并不是一则笑话,而是一个有深刻禅机的故事。我们也许对其中的深刻含义各有各的理解,但从最浅显的意义上来说,有一点则是肯定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和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
有一次,江南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宋廷派官员去作陪伴使。宰相赵普不知究竟选谁为好,就去向宋太祖请示。
太祖想了想,令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太祖御笔一挥,就随便圈了其中一个名字说:“这个人就可以。”
这使在场的所有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就催促那侍者马上动身。那位侍者得不到任何明确指示,只好莫名其妙地前去执行命令。
一见面,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所有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那位侍者大字不识,当然无言以对,只好频频点头称是。徐铉不知他的深浅,更加搜索枯肠,喋喋不休地想和他辨论,但是在一起住了好几天,那个侍者无一言相对。徐铉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只好闭嘴不说了。
实际上,当时宋廷上有陶毅和窦仪等博览群书的大儒,说起论辩之才,未必就输给徐铉。但宋太祖作为大国之君,接待小国使臣,没有派他们去争口舌之长短。因为两强相争,谁也不会服谁,反而有失大国体面。
宋太祖不屑于言谈争论,最终却统一了江南,徐铉有如此高妙犀利的谈锋,却不能治国兴邦,最终不免于国破家亡。
两相对比,正如奥修所言:“所有的辩论都是没有用的和愚蠢的。辩论原本是很傻的,因为没有人能够通过讨论、通过辩论达到真理。”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听说当地有个淳厚宽让的智者,武王就去拜访他,向他寻问商朝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
这个智者回答说:“大王想知道这个,那么就让我在中午的时候来告诉你吧!”
到了中午,那位智者却没有来,武王很恼火。
周公说:“大王不要生气,我已经知道了,这个智者真是位君子呀!虽然自己的国君灭亡了,却不想诽谤他,因此故意不来赴约。他这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王,许诺而不守信,就是商灭亡的原因呀!”
这位智者既避免了诽谤以前国君的恶名,又委婉地劝诫了后来的当权者,这样细密的用心,已经把行而不言的智谋演化成了人生的艺术。
东汉的宠仲达在为汉阳太守时,听说本郡人任棠气节高尚,是一位奇人,现隐居在乡间以教书为生,到任后就先去拜访他。
然而,任棠见了庞太守,一声没响,只是在门口的屏风前放置了一大棵白菜和一盆水,抱着自己的孩子趴在门前。
太守的随从都认为任棠倨傲无礼,庞太守却沉思着说:“他这并非无礼,而是在晓喻本太守呀!一盆清水,是要我为官清正;拔出一大棵菜,是要我严惩横行乡里的强势宗室;抱孩子挡住门户,是要我体恤孤弱呀!”
庞太守感叹不已地返身回府,在施政过程中抑强扶弱,公正清廉,果然得到了民众的拥戴。
行而不言的智谋需要看对象,一份再巧妙的用心摆到蠢人面前,也只是对牛弹琴。试想一下,商都智者和任棠的心意,只有像周公和庞太守这样的智者才能理解,才能流传下来。这样看来,世上因不被理解而被埋没的人难道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