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都是“屏幕之民”。如今的世界内容载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时候的人们想要了解知识只有通过书籍才能看到,就连二十年前我们也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来被动的学习,想要联系,也只能通过书信和广播,电脑只是输人编码,没有界面也没有网络。而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与外界分享联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屏幕随便找到我们想要找的东西,联系到我们要联系的人。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电子书籍已经充满在整个网络里,而且变化出不同的样子,可以是一段音频,也许是一段视频。我们进入了一个叫做“屏读”的时代,人类文化的根基逐渐从书籍中脱离出来,转移到屏幕当中。
二,权威完蛋了。在屏读的世界里,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真相并不是来自某个权威的发布,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地实时拼接出来的,相比之下,一成不变的书本就不在重要了。每个人都可以在屏幕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也可以在各种观点中找到自己的理解,权威的声音和大众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不在重要了。
三,知识将是片段的大杂烩。屏读的时代,很多媒介都会产生变化。未来的书,不在是书页装订在一起的结合,而是一个主题串联在一起的一堆符号。书籍已经变成了信息流,而不再是固化在纸张上面静止不动的,书变成了一个动词。现在我们在得到上就有这样的体验,可以通过链接将一个老师所讲解的一年的内容全部链接,随便查阅。而未来我们更可以将视频书籍,一段话,一个词,一段视频随时链接,随处可用。
四,阅读会变得社交化。通过网络中的屏幕,我们能够分享的不再只是阅读的书名,还有我们的反应。我们可以从所有读者标记的重点里,找到最受欢迎的那些内容,我们也能阅读某个特定朋友、学者或者评论家的标注。此时阅读具有了社交属性。我们在得到里可以发评论留言,通过大家的留言对文章进一步的理解。还通过留言进行互相关注,成为了好友。
五,屏读时代鼓励功利性的思考。在屏读的时代,屏幕就是我们当下的一个工具,我们的所有的需求它都能即时响应,快速满足,解决一个问题也变得很迅速,我们会越来越关注眼前的事情。传统的书籍培养我们的是深入思考,而屏幕则鼓励我们更加功利性地思考,它会实时地培养我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