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看懂这本书,你就会有所成长了!

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很多成长,譬如从在家乡上学到不得不坐火车独自奔往异乡的惊喜与不舍,从温雅书生到尝尽生活滋味的老手,从无忧少年再到独自承受的所谓大人。


你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不断地刷新着自己的认知和性子,偶然间回过头来问“这还是原来的自己吗?”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路上)

柴静在《看见》这本书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在央视的十年成长历程,再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她的成长历程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从初入职场或者初次接触某类东西,到慢慢去适应和接受它,再到重新审视这件事情或者这段历程、反省自我,最终一点一点成长的过程。


柴静从自己进中央台的时候讲起,那对她来说算不上初入职场,因为在此之前她在湖南台有自己的节目,很自在,进中央台,对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挑战。


全新的体验意味着全新的经历,譬如柴静在第一章用到的标题“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这句话也是招她进中央台的陈虹说的,在整个第一章中关于“人”的讨论还有很多处,譬如陈虹问她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

“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还有在第一章倒数几行的地方,节目策划陈耀文对她说:“现在终于可以跟你说说话了,节目有人味了。”


其实贯穿整个第一章的部分,都在讨论如何去做好主持人、记者的职业,不仅仅是机械地记住一些采访原则,一些公式,而是去用心去感受、去融入自己的节目。


就好像我们刚入行某件事情或者决定做某样东西,总是习惯性的通过各种方式打听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好,但往往这样打听来的技巧只是帮助我们做出来一个“模样”,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例如我们做数学题,如果只是简单记住几个公式,往往还会出岔子,或者经不起题目形式的稍稍变动,再例如学做菜的时候,如果只是知道了要放哪些材料,加哪些作料,没有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与反思,始终做不出别人口中的味道。这是大实话,每个人都懂,但也都需要切身去经历感受才能真正明白。


对于柴静来说亦是如此,她何尝不知道新闻中当事人的重要性,不然当陈虹问她关心什么的时候,她也不会说:“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可还是会在时刻想着身体拧成三十五度、四十五度、六十度的时候忘记做新闻最最重要的东西。


不,那不能说是忘记,只能说是需要时间去改变。


零三年的非典采访是柴静的成名战,也是柴静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第二章用了一整章的版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描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包括在以后的工作中,柴静的新闻不再单单仅是新闻的轮廓,而有了自己情感的融入。


而这种情感的融入,随着阅历的增加,又有了新的体会,譬如在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讲到的客观报道事实真相而不要掺杂个人情感在事实中。


贯彻全书这样的成长脉络还有很多,百度百科把这本书在某个方面定义为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成长对所有人来说貌似是个永恒的话题,在书中,你或许会受到某种启发,也说不准,读懂这本书后,你就会有所成长了!


本文首发于“网易蜗牛读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爱人啊,我想要对着你说上一世情话,对你一生温柔,给你一生宠爱。 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
    野马阿姨阅读 1,412评论 0 4
  • 宇宙源头在万有的虚空之中,一切从空来,一切归空去。 我们以意识存有从源头降临地球,选择自己的父母,设定自己此生要经...
    魔法料理雅清阅读 930评论 0 2
  • 我以前觉得在如今社交软件如此发达的年代,想要和一个人彻底切断联系很难,因为大家在互相删掉电话,微信,QQ之后,还依...
    Lemon_1035阅读 530评论 0 1
  •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骨子里贼老高冷的我, 虽然从事保险这份职业8年多了,但是从来不主动跟朋友提起保险这件事。...
    佳佳吴阅读 1,586评论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