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阿步老师推送的文章《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写作业?》,再次感慨教育真是一门大大的学问,但是好像又有方法可寻。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对作业有参与感?
沟通时,尽量把祈使句换成疑问句。
"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换成“我们现在吃完饭了,接下来该做什么?”
"先去写语文,写完语文再写数学。”换成:“你想先写什么?”
"快点写啊,别磨蹭。” “认真点啊。”换成“写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
我之前在《教师语言的魅力》文章中分享了晓夏老师的讲座,她在讲座中也是分享了几个如何与学生进行更好地沟通,这里我简单回顾一个例子:
场景:一个学生在同学说他没有父亲时打人
对于这个事件,我们先做分析:1、可见他在意他爸爸,希望被尊重。2、他需要学习当别人提及爸爸时控制情绪。3、生气这个情绪没有错,需要调整的是打人这个回应的方式。思路梳理好了,再跟他沟通。可以按如下方式打开:我看到你非常生气,不过打人的方式不对(将情绪和行为分开)。这是你第一次听到坏话就打人吗?过去怎么做?你之前走开了,怎么做到的?(寻找资源)你觉得下次怎么做会更好?(促进思考)整个过程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一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学生出发,倾听学生的声音,并指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比老师单纯说教好很多,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
看了这两个例子,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的上篇文章中分享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同样发现,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不是我们命令或者呵斥孩子要怎么做,而是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安排,而不是觉得这些都是老师或家长逼着做。
这让我又想起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中提到,好的课堂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最好的教学内容一定是来源于学生,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思考并解决,最后教师来总结提升,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
最后,再来思考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同样碰到学生不做作业的情况。就比如我现在班上有两位学生就非常被动,你有监督有检查,他就做,不提醒不监督就没有,变成老师非常累。那么,这两个孩子资质还可以,如果能够积极主动一些完成作业,会进步特别明显。所以,我想我真的要改变策略,一味靠监督,孩子累老师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