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听说,致力于成为最专业的听力语言康复咨询平台,为家长和孩子在康复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健康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你了解听障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吗?
听障儿童由于听觉系统生理缺陷导致听力受损,那么听力受损这一缺陷是否会对这些儿童带来心理困扰呢?有研究(Fellinger J,Holzinger DH,2009)发现,听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高达45.3%,抑郁症患病率为26.3%,此发病率与听力损失的程度无关,可见听障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听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与正常儿童一样要面临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还要处理听力缺陷、听力言语康复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若家长、听力师、言语康复师、听障儿童自身等不能正确了解听障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趋向,将会引发诸多问题,给听障儿童的发展带来阻碍。今天小南就来给大家聊聊听障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并给大家提供一些有效的干预建议。
0 1 - 心理行为问题特点
1、情绪障碍
自卑、烦躁、焦虑是很多接触过听障儿童的人们对他们的普遍印象,听障儿童往往因为过分担心自己的听力问题发展以及听力问题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从而极容易产生焦躁、烦躁的心理。加上社会上人们的异样眼光,使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敏感。
2、社会交往障碍
听障儿童常常会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担心听错同伴的说话内容闹出笑话而不敢与他们交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长此以往,会让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他们自卑、孤僻、恐惧的心理。
3、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听障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听力言语障碍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因为词汇匮乏、发音不准、理论困难等问题,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互动。加之上课听讲时,他们需要比正常儿童更加专注的聆听和观察,极易产生疲惫感。这些困难使听障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厌学情绪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认识了听障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特点,作为家长或者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帮助这群孩子们健康成长呢?
0 2 -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1)建立信任感,走进孩子内心
家长、教师要与孩子建立信任感是开展心理干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家长、教师要对孩子有同理心,充分理解听力障碍对他们带来的困惑,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正面对待负面情绪,建立正确价值观。
(2)多鼓励,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多关注孩子的课堂表现,平时鼓励多回答问题,家长在课后要主动辅导他的学习,加强学习自信心。
(3)用兴趣激发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多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让他学习画画,在画画中让他建立自信。
(4)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培养感恩之心
家庭与学校要对这样的孩子提高关注度,双方加强联系,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对家人、教师心存感恩之心。
(5)正确认识自我,主动接触社会
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缺陷,给孩子分享正面案例(比如优秀听障人士的励志故事),让孩子主动接触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娟.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8(5):59-65.
[2]汪莹莹.浅谈听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J].好家长,2015(25):14-15.
如果您是家长,可以关注“小南听说”公众号获取最新听力言语康复科普资讯!
如果您是康复教师或科研人员,欢迎添加小南“nanstech”,由小南邀请您加入全国言语认知听力康复交流群。我们将共同讨论有关教学及科研方面的问题,为大家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对接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我们还会每周推送行业资讯、学习资料以及康复教学音频图片素材哦!
“小南听说“是由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临床康复团队共同打造的听力、语言康复咨询平台,致力于为所有有需要的家长和教师带来满满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