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感我做主
--------六年级班级管理总结
2018年、2019年我先后带了两届六年级毕业班,回顾这两个班级的班级管理,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温暖而快乐的孩子。
六年级孩子的特点
一、心理特点
在这个时期,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因此,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十分重要。
2、对异性的关注。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在异性方面表现自己,互相取悦、吸引,是健康的性心理。
3、个体心理的发展。青春期中,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大加强了,不但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稳定,而且渐渐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标准,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好。
4、情绪变化因素
六年级的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虽然大脑的重量尽管已经达到了成人正常重量,但是其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其调节能力仍然较差,他们的情绪表现出强烈性和不稳定性,当他们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就会发火、生闷气、情绪大起大落。
再者由于在学段上他们仍然属于小学阶段,因而这种年龄段上的差异往往又被学段上的一致性所掩盖,致使他们许多心理和生理上发生的本质变化,没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教育方式没有跟上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从而导致教育方法与学生接受方式之间的不协调,出现六年级学生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难管理、爱发脾气是做常见的表现。
二、 六年级的孩子情绪不稳最常见的原因
1、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例如:孩子们去体育馆打篮球,要下课了,老师要大家收拾场地回教室上课。结果一个孩子感觉没有玩够篮球,就冲着值班老师大喊大叫,赖在体育馆就是不走,搞得其他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心情锻炼了。
2、感到自尊心受到他人伤害
一次科学课上,万老师检查上节课的作业,结果一个孩子的作业找不到了。万老师就开了个玩笑说,作业都丢了,怎么没有把自己搞丢了。就是这么一句玩笑话,结果这个孩子就把桌子打翻在地,哭闹不止,甚至想冲上去咬老师。
3、是学习不顺利、或发生了其他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表现出一种愤怒情绪,并表现出攻击性甚至自残性。男孩子更容易用发火、打架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女孩子更倾向于以生闷气、耍小性子、自残等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去年刚接手新六一班的时候,为了快速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我让学生写了一篇文章《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没想到,十几分钟后一个女生气冲冲的走到我的面前,把作文本恶狠狠的甩到讲台上,然后一脚踢开教室的门,站在走廊里啃手指甲。我低头看作文本上就写了几行字:马**,你不配用上您字,我诅咒你。我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有故事。
《伤痕累累》这张图片是去年班里的一个孩子,因为父母吵架,她就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把胳膊划得伤痕累累。
三、 班主任采取的应对态度
1、理解孩子
其实情绪是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的人类体验和感受,无论什么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正面意义。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的心情总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大人都有喜怒哀乐,何况是孩子。孩子愤怒了,说明他受到伤害了,他要反抗。就足以说明孩子是正常的。反之,一味地压抑和控制有可能憋成心理问题,或者积累太久之后出现无法控制的大爆发。那些“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的“好”学生,有可能情感冷漠、麻木。一个孩子如果对待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那就是病态、是不正常的。
2、接纳孩子
情绪是人对外界情境的本能反应,就像被打了身体就会痛,睡好了身体就舒坦一样。也许我们不欣赏甚至不赞成孩子一些过激的情绪表达方式,但是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老师接纳孩子的情绪,就等于承认他们对外界情境的反应是正常的。做为班主任,最重要的一点要做到不被孩子的糟糕情绪所触怒,必须提醒自己:孩子并不是有意让你生气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弄清真相,了解和分析孩子表现出的糟糕情绪,进一步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
比如前面那个把门踹开,站在走廊里啃手指甲的小马,面对她所表现出来的糟糕情绪,我不能硬碰硬,更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此时的说教无异于火上浇油。我知道一定是这篇文章触动了她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一定是小马一家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我叮嘱班里的其他同学,不论小马的情绪有多么恶劣,大家一定用心陪伴,什么都不用说,静静地陪着就好。
接下来我发现小马的字和文章写的特别漂亮,我就邀请她来做班级的作文集《脉动童年》的主编。从审稿到编辑、足以说明这是个才气十足的孩子。慢慢的我们熟悉了,小马就问我:”老师,我发脾气把教室的门都踹坏了,在宿舍里我和生活老师闹别扭,扣了那么多的班级量化分,你怎么不批评我。“我笑着说:”在我心中,你比门和分重要的多。门坏了可以修,分扣掉了可以再挣回来。你受到了伤害,那是没法弥补的遗憾。“孩子笑了,说我想给您写一封信。后来小马给我写了一封信,长达12页,足足3000多字,信中回忆了她和爸爸快乐的往事,也叙说了和父亲产生矛盾的原因。问题清楚了,就有解决的办法,我约了小马的父母一起交谈孩子的健康问题,父母也认识到冰封的夫妻关系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慢慢的亲子关系融洽了,孩子的情绪也稳定了。
面对孩子糟糕的情绪,接纳孩子、理解孩子、给予孩子鼓励和信任,孩子能真心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就会产生强大的克服困难的心理动力和勇气,能更快、更勇敢地克服困难,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3、疏导孩子
很多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通常只会哭闹、喊叫。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比直接控制或者压抑更合适和有效。
(1)、言语疏导
举个例子,当孩子要离开游乐场时,大哭大闹着不肯走。此时孩子的情绪可能是舍不得、伤心,行为是大哭和不肯走。我来假设一个母子的对话:
母:抱着孩子,轻声安抚道:“你是不是很舍不得,好想再多玩一会?”
子:大哭,点头道:“呜呜呜呜我不想走。”
母:“我明白,刚才你在这里玩得很开心,你很喜欢这里,现在要走了,你觉得伤心了,对吗?”
子:仍在哭:“嗯,我喜欢这里。”
母:“妈妈知道,妈妈刚才也玩得很开心,现在要走了我也有点舍不得。但是时间到了,我们得走了。这样吧,我们去跟你最喜欢的旋转木马道个别,告诉它你很舍不得它,以后有机会再来找它玩,好吗?”
子:点头。
母子一起去道别,然后离开。
这个例子里,其实孩子舍不得离开的情绪很正常,但是当众大哭大闹往往会让家长难堪。如果家长强行拖走孩子,那么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不被接纳,也失去了一个学习处理情绪的机会。这里的妈妈并没有指责孩子不懂事或者不遵守诺言,而是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还提出一个告别仪式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舍。
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如果家长总能接纳他们的情绪,孩子会接收到一个信息:“情绪是正常的东西,可以坦然地面对它。”他们会从家长那里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今后遇到情绪时,就会积极地去应对。反之,如果孩子的情绪总是不被接纳,那么孩子就自然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也学不会如何正确地处理情绪。
找人倾诉或写心情日记。班里有一棵心情树,谁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就可以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心情树上,使用的句式是:当什么什么事发生/你做了什么什么事,我感到******(情绪或感受)。
2.学会宣泄
宣泄情绪可以有很多非语言的方式。比如画画、听音乐、用游戏来发泄等等。比如:课堂上情绪失控的学生
3、学会管理
管理情绪是更高级但也更难的方式。为什么把它放在最后一步呢?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人对自己情绪的察觉力越高,越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当情绪来的时候,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谈何应对?
以我个人的经验,需要教情绪管理的孩子,大多是情绪问题累积太多,每次都到爆发边缘必须用极端办法控制的。比如“红绿灯情绪控制法”、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等等方法,都是补救性的方法。如果发现孩子常常情绪失控,那么可以先教孩子这类迅速奏效的方法,给孩子装上“刹车”以免酿成"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