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提倡“慢生活”,已成为不少与文化、旅游、休闲有关的部门及机构的共同选择,且这样的声音,正呈日益扩大化的趋势。
譬如,今年以来,《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火爆荧屏,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朗读者》节目还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设立了类似于电话亭的线下朗读亭,供人们过一把“朗读瘾”。
再如,沪上发起寻觅“慢生活”地标行动,时尚艺术的“欧洲村”武康庭、飘着咖啡香的创意园红坊以及名人云集的思南路等,齐刷刷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还有,不少人拿起久违的毛笔、钢笔每天做写字“功课”,每天在微博、微信上“晾晒”。线上线下的读书会以及弹琴、练瑜伽、打太极拳等,但凡与“慢生活”有关的活动,皆有人参与。
所有这些均表明,在当今社会,喧嚣、浮躁之下,暗涌着一股回归本真、回归“慢生活”的潮流。这既是对一个时期以来过于追求物质、过于看重“效率”的反拨,也是人们内心需求的自然流露。
的确,人之为人,谋生的需求以及对物质的渴望之外,还有着多重内在需求,比如,对精神富足的向往,对心灵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多元文化形态的体验、感知,等等。由之,阅读、旅行、休闲、放松,诗与远方,浪漫的想望,亦成为当代人“奢侈”生活的符号。
生活的无奈与矛盾之处在于,上述种种,终究不敌现代生活的压力,并终究被其所吞没——在对物质、金钱的追求中,在以“效率”为准绳、以利益最大化为诉求的现代语境中,悠闲与浪漫难觅踪影。甚至浪漫的想望本身,也为追求物质、金钱、“效率”的强大话语权所垄断——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附属品,拥有了后者,方能拥有包括前者在内的一切。
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是让人深陷信息的汪洋大海,无处逃遁。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时间碎片化,思考碎片化,情感碎片化,生活碎片化……紧张、忙碌、被动、追赶的时代,又何谈“慢生活”?
仔细想想,让我们无从割舍、欲罢不能的,与其说是一种生活必需,毋宁说是一种盲目的惯性——物欲与金钱,让我们迷失了方向;“效率”与追赶,让我们无暇反思。我们生怕被这个眼花缭乱的时代抛弃,生怕被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淘汰,生怕在可畏的“后生”面前落伍,生怕在时髦的话题讨论中无从置喙……
重回“慢生活”,并非是要隐居高山深林、全然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代,并非是回到物质极度匮乏、精神亦乏善可陈的年代,全然隔绝开物质追求与物质享受。同样,亦并不是全然排斥对于信息的便捷把握、拥有以及拒绝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化交流。
我们需要的是从古代智慧、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从常识、常理中追溯生活的本源,从内心的真实渴望中探寻人生的真谛。进而,我们需要把物质追求与精神享受各自归位——工作、忙碌之外,分出时间,删繁就简,淡薄欲求,从最寻常的事物中体味生活的快乐,从最细微的感动中探寻人生的真谛,享受沙滩、阳光,静听檐下雨打芭蕉声,品味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踏雪寻梅,在汽笛声中体味别离的感伤……
“慢生活”与紧张、忙碌、热闹的现代生活,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现代生活也好,信息化社会也罢,我们时时需要的是“放下”,是不能“入戏太深”,是适度的疏离与隔绝。
在谋生的手段与人生的目标之间,在物质追求与心灵渴望之间,在社会角色与真实自我之间,在现代生活与“慢生活”之间,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舒适的生活。
当我们拥有了“慢生活”的理念与能力,当我们的周边随处可见“慢生活”的志同道合者,当我们缓慢、悠闲地漫步在青山绿水环绕的步道上,或许,真实的“慢生活”已然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