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七章
关于“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在《鬼谷子-符言》中有明确的论述:“循名而为实,按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这一句很难理解,我查了很多解释,感觉对,但感觉不对,这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的魅力所在,没有主语,让你去设想这个主语,可以是普通人,可以君主,可以自然界,或者干脆就没有主语,就是一个道理,一个方法,一个规律。
此句的第一段“循名而为实,按而定”,就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按照名分去做事,按着事实来决断,按照这个解释,原文应该是:循名而为,实按而定。第二种:把合理的理念或蓝图变成现实,则人心安定,按照这个解释,原文应该是:循名而为实,安而定。第三种: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按照这个解释,原文应该是:循名而为实,按实而定名。这就是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难处,不知原文为何,故不知如何解释。
但从中国先哲圣人们都遵循“道之无为”的思想和《鬼谷子》的精髓,我比较喜欢第三种解释,就是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我们继续解释第二段: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意思就是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以互相表现。我们在这里把“名”解释为事物属性变化的外在表现,把“实”解释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如果这样解释,就和我们前面阐述的自然主义的意思一样了,在鬼谷先生的思想里,名与实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于事物之内,没有谁是第一性,没有谁是第二性,这两则是同时存在的,互为彼此产生的条件,也是互为发生作用的条件对对象。
我们常说的“道德”就是“名实”再好不过的解释了。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今天,讲“名实”的关系,就是要再次说明佛祖如来在《金刚经》中一再阐述的离相修行,说破佛法,即非佛法。修行不为名,不为果,只为心中那本有的性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