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一声震天响,来了芦莹秘书长。读过这行诗句的人,多半会认为蔡诗人描述的是一位立于山海之间的大人物,诚如大圣孙猴子一般。其实,现实中的芦莹既不顶天也不立地,不高不壮不魁梧,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子。霹雳过后,称她芦小妹恐怕会更贴切一些。
小妹是从八妹而来。八妹是芦莹在十全十美旅行团里的称谓,那是一个按年龄排行的称谓,团里只有八个女生,若是有十八个女生,她也会排到老幺的位置。就这么一个小女子,不知怎地竟成了猫在夏官营念书时的同学,同年级同班同学。当时她坐在哪个位置和谁同桌学习成绩处在什么水平我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就是同班同学这一简单问题还是多年后人家拿出着一张毕业合影证明出来的。我估计那些年她一定没称呼过我班长,或是称呼了我也没听见,娃娃小声音就肯定小。高中毕业后,芦莹没随我们一起下乡,而是独自躲在家里又偷偷的长了一年,一年之后才随着我们的弟弟妹妹们一起插队到高崖公社马家集大队,就是在弟弟妹妹们的那个堆儿里,她也属年龄偏小的。
许多年许多年之后才知道,芦莹年龄比我们小两年还拐弯。那年头,人家凭着智力好脑瓜冲,硬是跟着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们在一个教室里同学四年,竟然无人发觉。
近距离认识芦莹的是在1999年元旦,西安的同学组织了我们毕业24年之后头一次同学聚会,组织者就是芦莹和杨大庆,我们年级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两位。元旦那天早晨,我被大雾困在大连机场不能成行,几近放弃的时候,芦莹从西安打来电话说,班长别着急,我们等!飞机终于在傍晚时分降落西安,当我在芦莹大庆陪同下走进餐厅时,围坐在餐桌旁的同学们齐刷刷的起立鼓掌,芦莹悄悄的说一句,我们像等领袖一样在等您。呵呵,当时好像我立马把腰板挺了起来。
后来的深圳聚会,东道主芦莹当然成了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2008年春,计划中的兰州聚会因汶川地震而取消。2009年,正当大家为重新聚会的日期争执不决时,芦莹在同学群里说了句,就端午了,一锤定音。那年的兰州聚会成了我们年级同学聚会中人数最多的一次,于是有了蔡诗人“霹雳一声震天响”的诗句。蔡书记夸她热情周到又有才,所以又有了秘书长的称谓。当然,芦莹的有才不是蔡诗人夸出来的,是真的有才,这是她们班长认可的。每每聚会之后,芦莹立马就能推出抖音、彩视等声情并茂的图像作品,尽管其场面比不上二宝作品的宏伟,可您要知道,两人的装备可有着小米加步枪与飞机大炮之差别呀。芦莹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兰州聚会之后,一口气写就了七篇人物素描,尤其是那篇关于舵手的描述文字,让猫感动了很多年。
很久很久以前,毛先生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来形容白求恩大夫。班长对同学芦莹没有这么多形容词,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班级的小妹妹。